上屋庄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4&A=2&rec=629&run=13

概况

元朝初年,因在同一河流上游建有五个小村庄,时称“上五庄”。后因搬迁改称
上屋庄,有张、王、邹、于四姓在此地定居。
上屋庄位于海阳市西北部,地处东经121°02′,北纬36°58′。东与矿山
村相交,西与亭子口村相望,北与河南村、长宇村相接,南与南柳村相连。隶属发城
镇。
全村辖区面积1.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70公顷。适宜种植的农作物主要
有小麦、玉米、花生、苹果等。
2002年,全村199户,503人。有张、王、邹、于等4姓,均为汉族,其中人
口较多的是张姓。
1964年,农村经济总收入5.1万元。1980年经济总收入11.2万元。2002年,
农村经济总收入563万元,人均纯收入3315元,第一、二、三产业占农村经济总收入
的比重分别是61%、14%、25%。

大事记

1941年本村解放。
1942年冬日军胶东拉网大扫荡,用机枪打死村民2人。
1945年春日军扫荡,打死村民1人。
1980年全村用上电网供电。
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92年村民吃上自来水。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1955年,粮食亩产100公斤,总产10万公斤。1975年,粮食亩产提高到
260公斤,总产21.5万公斤。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亩产达到388公
斤,比1975年增长128公斤。2002年,粮食亩产632公斤,总产35.9万公斤。
1987年始栽植苹果。2000年,全村苹果园面积达到10公顷,总产15万公斤,
收入24万元;桃子、杏子、葡萄总面积3.3公顷,总收入1万元。
2002年,第一产业总收入343万元,其中农业220万元,畜牧养殖业123万元

第二产业建国前,本村仅有麻布、网扣加工等小手工业,从业人员20多人,收入
仅够自用。1975年,建起草制艺品厂,当年收入2万元。2002年,第二产业从业人员
78人,建筑业收入79万元。
第三产业改革开放后,先后发展了商店、电气焊部、加油站等。2002年,第三产
业从业人员62人,收入141万元,其中运输业57万元,商饮业50万元,服务业34万元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1952年,成立上屋庄小学,时有学生11人。建国后,小学、初中义务教
育逐步得到普及。自建国至2002年,全村共考取大中专院校的学生35人。村民获技术
员以上职称的有6人。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粮食仅100公斤左右,只能半年糠菜半年粮度日
。建国后,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56年,全村人均粮食200公斤。1975年,人均
粮食300公斤。2002年,人均存款余额2000元,有各种运输车98辆、摩托车63辆、电
话40部、彩电130台、电冰箱26台。
村庄建设建国前,村内街道不整,破烂不堪,村民住房以草房为主,人均住房面
积不足6平方米。1979年、1983年,村两次统一规划新房区。2002年,人均住房面积
达到19平方米。

组织建设

中共基层组织建设1944年,王天勇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本村第一名党员。194
5年8月成立党支部,王天勇任党支部书记,时有党员3人。2002年,全村有党小组4个
,党员26名。曾任党支部书记的有王天勇、张风庆、王天公、王天春、张成东、王永
敏、张焕春、张瑞芝、邹化仁、王永培、张振波、张瑞敏。2003年3月起,王永培复
任党支部书记。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1942年3月,设村公所,张焕祥任村长。1943年,改称村政府
。1958年9月,改称大队管理委员会。1968年6月,改称大队革命委员会。1980年12月
,复称大队管理委员会。1984年5月,始设村民委员会。曾任村行政主要负责人有张
焕祥、王天瑞、王天国、张承龙、张风庆、王天公、王天智、王天信、王永敏、张瑞
芝、张吉堂、张振波、张吉祥。

人物

烈士名录王天贵张焕祥张成洋
张成波邹和奎王福南张成珠王永珍
王天俊

撰稿:王永敏审稿:王永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