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夏屋庄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4&A=2&rec=625&run=13

概况

元至元十七年(1280年),冷、于、张、刘、王姓各自在昌水河的下游建村,统称
“下五庄”。明末,五个村搬迁合并,优贡冷光斌取《诗经》“夏屋渠渠”之意,改
村名夏屋庄。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分为三个夏屋庄,本村居中,故称中夏屋
庄。
中夏屋庄位于海阳市西北部,徐海公路两边,地处东经120°59′,北纬36
°58′。东与东夏屋庄相邻,南与后儒林庄隔河相望。隶属发城镇。北距镇政府驻地
1.5公里。
全村辖区面积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67公顷。适宜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有小麦
、玉米、花生、苹果、蔬菜等。
2002年,全村160户,541人。有冷、姜、于、张4姓,均为汉族,其中人口
较多的是冷姓。
1954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万元。197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8万元。2002年,
农村经济总收入859万元,人均纯收入3245元,第一、二、三产业占农村经济总收入
的比重分别是41%、20%、14%。
大事记

1941年本村解放。
1946年本村第一个合作社(村社)成立。
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84年投资8万元,兴建大口井。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1955年,粮食亩产150公斤,总产15万斤。1978年,粮食亩产300公斤,
总产30万斤。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亩产提高到450公斤,比1978
年增长150公斤。2002年,粮食亩产达到668公斤,总产32.8万公斤。
1978年以来,村党支部发动群众栽植苹果13.4公顷,建蔬菜大棚20个。200
0年,果业收入40万元,大棚收入20万元,芋头收入50万元,畜牧业收入22万元。
2002年,第一产业总收入351万元,其中农业253万元,畜牧养殖业80万元,
林业18万元。
第二、三产业建国前,本村仅有刺绣等小手工业,从业人员10人,收入自给不足
。1950年后,相继办起木工组、粉坊、麻刀加工、电气焊部等。1982年,村建起砖瓦
厂,从业人员60人。2002年,有运输车辆12部,从业人员30人。第二、三产业从业人
员为229人,收入291万元,其中工业139万元,建筑业32万元,运输业55万元,商饮
业40万元,服务业25万元。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建国后,成立中夏屋庄小学,学生150人。改革开放后,教育质量逐步
提高。自建国至2002年,全村考取大中专院校的学生62人。
20世纪80年代后,村重视科技教育,办起图书室、娱乐室,多次聘请专家对
果业人员进行培训,果业人员技术水平普遍较高。本村的高跷秧歌很有特色。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粮食120公斤左右。建国后,1955年人均粮食22
0公斤。1975年,人均粮食400公斤,全村收入5.5万元。2002年,人均粮食600公斤,
人均存款余额2400元,全村有各种车辆80辆、摩托车30辆、电话70部、彩电170台、
电冰箱30台、洗衣机15台、大型挖掘机1台。
村庄建设建国前,村内街道不齐,破烂不堪,村民住房以草房为主,人均居住面
积5平方米。1980年以后,新房区统一规划,草房改建起瓦房。2002年,人均居住面
积达到20平方米。
集体福利1981年,村购买大型彩电1台。1982年,投资8万元,全村用上电网供电
。1992年,投资1.8万元,安装闭路电视;投资4万元,安装自来水。自1993年以来,
实行幼儿免费入园,经费由村负担。

组织建设

中共基层组织建设1942年,与东、西夏屋庄成立一个党支部,冷春福、王和荣、
姜杏林先后任党支部书记。1951年,本村成立党支部,曾任村党支部书记的有冷和仁
、冷和芝、冷和元、冷绪礼、冷希国、冷桂南、姜福波、姜振波。2002年,全村有党
员19名。村党支部曾多次被上级党组织评为先进基层党支部。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1942年,与东、西夏屋庄为一个村公所,冷春福、冷忠甲、姜
吉通、于芳礼、冷寿臣、王和荣、冷寿常、冷和芝先后任村长。1958年10月,本村独
设行政村,姜连云、冷洪玉、冷绪礼、冷洪海、冷希国、冷玉高、姜福波、冷绪波、
姜文忠先后担任村行政主要负责人。村委多次被上级政府评为模范村民委员会。

人物

人物简介冷续仁1928年6月生,初中文化,中共党员。1945年2月参加八路军,曾
任班长、排长、指导员、团政委、师代政委、军政治部副主任等职。曾荣立大功1次
,国防部授予三级解放勋章1枚,中央军委授予独立功勋荣誉章1枚。
烈士名录冷寿彦姜庆文姜庆南
姜庆华姜奎寿冷玉阳冷春发冷春花

撰稿:冷兵奎审稿:姜振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