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夏屋庄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4&A=2&rec=623&run=13

概况
元至元十七年(1280年),此地有冷家、张家、于家、刘家、王家等五个庄子,因
都处于昌水河的下游,故统称“下五庄”。明末并为一个村,取《诗经》“夏屋渠渠
”之意,命名为夏屋庄。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又分为三个村,本村居东,称东
夏屋庄。另一说,明末清初,姜姓先来此定居,因住所北有岭岗,故命村名岭前庄。
后王姓从栖霞迁入,发展很快,不久王姓数超过姜姓,以姓改名王家庄。1940年改名
东夏屋庄。
本村位于海阳市西北部,地处东经120°59′,北纬36°58′。隶属发城镇
。距镇政府驻地15公里。
全村辖区面积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40公顷。适宜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有小麦
、玉米、花生、蔬菜、苹果等。
2002年,全村94户,298人。有姜、王、李、纪、张等姓,均为汉族,其中
王姓人口较多。
1954年,农村经济总收入2万元,第二、三产业占总收入的10%。1978年,农
村经济总收入8万元,第二、三产业占总收入的40%。2002年,农村经济总收入543万
元,人均纯收入3189元,第一、二、三产业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比重分别是37%、22
%、37%。

大事记

1940年2月8日(农历正月初一日)日军侵入本村。
1941年7月17日(农历六月二十三日)夜八路军进驻,本村解放。
1942年与西夏屋庄、中夏屋庄设一个村公所。
1946年第一个合作社(村社)成立。
1958年10月本村单独设行政村。
1968年在河南山建起扬水站。
1983年将南山扬水站扩建为大口井。
同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1955年,粮食亩产150公斤,总产4万公斤。1978年,粮食亩产300公斤
,总产8万公斤。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亩产达到500公斤。2002年
,粮食亩产提高到634公斤,总产达到19.8万公斤。
1994年,村党支部带领村民栽植苹果。1998年以来,发动群众建蔬菜大棚3
个。2000年,果品总收入10万元,大棚蔬菜收入3万元。
2002年,第一产业总收入200万元,其中农业180万元,畜牧养殖业20万元。
第二、三产业改革开放后,第二、三产业始得到发展。2002年,第二、三产业从
业人员118人,收入320万元,其中工业120万元,运输业40万元,商饮业10万元,服
务业150万元。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1941年解放后,大多数适龄儿童有条件上学读书。1976年,村民基本上
都达到小学以上文化水平。自建国至2002年,全村共考取大中专院校的学生44人。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粮食100公斤左右。解放后,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1978年,人均粮食250公斤。2002年,全村有手扶拖拉机和大中型拖拉机56辆、摩
托车20辆、电冰箱20台、电话40余部,电视家家均有。村民吃上自来水。
村庄建设建国前,村内街道不整,破烂不堪,村民住房以草房为主,人均居住面
积6平方米。1984年以来,逐步规划村庄建设,建起了新房区。2002年,人均住房面
积达到20平方米。

组织建设

中共基层组织建设1941年,王和荣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本村第一个党员。194
2年,与西夏屋庄、中夏屋庄成立一个党支部,冷春福、王和荣、姜杏林、姜沛林先
后任党支部书记。1958年10月,本村成立党支部。曾任村党支部书记的有王志贤、王
和荣、姜庆福、王风起、王敏、王绍云、王建芳。1995年3月起,王绍云复任党支部
书记。1949年10月党员身份公开,全村有党员6名。2002年,有党员21名。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1942年,与西夏屋庄、中夏屋庄一个行政村,冷春福、冷忠甲
、姜吉通、于芳礼、冷寿臣、王和荣、冷寿常、冷和芝先后任村长。1958年10月,本
村独设行政村。曾任行政主要负责人的有王永华、王和吉、王志贤、王美、姜奎生、
王建芳、姜奎喜、王绍云。

人物

烈士名录王吉胜王志田王志学

撰稿:王建芳王强

审稿:王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