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沟村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4&A=2&rec=611&run=13

概况
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王姓来此建村。因地处山沟,故命村名王家沟。之
后,姜、于、周等姓自外地迁来定居。
王家沟村位于海阳市北部。地处东经121°06′,北纬37°04′。东北与于
家庄相交,南与车家沟村毗邻,北与西鲁家夼村隔山相望。隶属郭城镇,距镇政府驻
地2.5公里。
全村辖区面积约0.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5.3公顷。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
米、地瓜、苹果、花生、柿子、枣等。
2002年,全村有26户,人口75人。有王、于、姜、周等4姓,均为汉族。
2002年,农村经济总收入78万元,人均纯收入2900元,第一、二、三产业占
农村经济总收入的比重分别是32%、35%、33%。

大事记

1941年2月本村解放。
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99年始行村民委员会直选。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建国前,粮食亩产30公斤左右。改革开放初期,常年粮食亩产150公斤
左右。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当年粮食亩产提高到
300多公斤,并且发展了苹果、板栗、柿子、枣等经济作物。2002年,粮食亩产达到
485公斤,总产5.5万公斤。
1982年前,村里只有7头牛,5头毛驴,村民家中只能喂1头肥猪或1头母猪。
20世纪80年代后期,畜牧养殖业得到迅速发展。2000年,全村有牛35头,羊100多只
,有5个养猪专业户。
2002年,全村第一产业总收入25万元,其中农业14万元,畜牧养殖业10万元
,其它1万元。
第二、三产业改革开放后,第二、三产业得到发展。2002年,第二、三产业从业
人员27人,收入53万元,其中工业15万元,建筑业12万元,运输业15万元,商饮业8
万元,服务业3万元。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改革开放后,教育质量逐步提高。自建国至2002年,全村考取大中专院
校的学生8人。
人民生活建国前,常年人均粮食70公斤左右,吃不饱穿不暖。建国后,人民生活
水平逐步提高。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人均粮食达到250公斤,解决了温
饱。2002年,人均粮食350公斤,全村有摩托车4辆,电话19部,彩电17台,电冰箱4
台,洗衣机1台。
村庄建设建国初期,街道不整齐,居民住房条件很差,全是草房,拥挤不堪。建
国后,对街道进行了整修,旧房逐年翻新为瓦房,居住条件得到改善。2002年,人均
住房面积由建国初期的6平方米,扩大到22平方米。

组织建设

中共基层组织建设20世纪40年代初,姜现恕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本村第一名党
员。后又发展姜现君、于仙章等为党员。1942年2月,成立党支部,姜现恕任党支部
书记,时有党员3人。在党支部的领导下,开展了土地改革、支援前线等运动,为抗
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做出了贡献。曾任村党支部书记的有姜现恕、姜现君、于仙章、姜
志寿、姜志松、王保君、姜凤山。2002年,全村有党员7名。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1948年1月,设村政府。1958年9月,改称大队管理委员会。1
968年6月,改称大队革命委员会。1980年12月,复称大队管委会。1984年5月,始设
村民委员会。曾任村行政主要负责人的有于仙章、车忠、姜志明、姜志松、姜志寿、
姜凤山、于腾洲、于英臻。2000年7月起,于腾洲再任村委会主任。

人物

人物简介姜善民国时期,劫富济贫,威震方圆百里。曾拉起3000多人的队伍,与
国民党反动政府抗争。后由于内部叛徒出卖,被国民党郭城区长于国英抓到莱阳城,
壮烈牺牲。

撰稿:于腾洲王京思

审稿:于腾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