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村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4&A=2&rec=6&run=13

概况

明崇祯年间(1628-1643年),于东江由河南迁入文登大水泊村,后由大水泊村迁
此居住。清初,鞠、王、包姓等至此落户。因村坐落于一小河的西岸,并距海阳县城
(今凤城)10华里,故取村名为十里河,后演变为南石河。清光绪二年(1876年),臧家
村财主臧治方家的佃户王照虎在河东定居,取名臧家庄,后有臧姓、张姓落户。194
5年,两村合并,改名联合村。
联合村位于海阳市城区南部,地处东经121°11′,北纬36°43′。东南方
与臧家村为邻,西南面与中房村相连,北与石人泊村相接,距市政府驻地7公里,隶
属经济开发区。
全村辖区面积不足0.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6公顷。适宜种植的农作物
主要有小麦、玉米、地瓜、花生、蔬菜、苹果等。
2002年,全村124户,380人,有于、臧、鞠、王、张、李、杨、包等8姓,
均为汉族,其中人口较多的是于姓。
1954年,农村经济总收入2.4万元。197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0.8万元。20
02年,农村经济总收入421万元。第一、二、三产业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比重分别是
38%、39%、23%,人均纯收入2828元。

大事记

1942年9月本村解放。
1945年3月八路军海防部队某部垦荒8.67公顷,两年后交本村耕种。
同年8月全村成立两个互助组。
1947年11月7日国民党军第五十四师向本村发射燃烧弹,焚毁房屋136间,使全村
变成一片废墟。事前,党组织将群众转移至车村等地,无一伤亡。
同年12月7日解放军十三纵等部围歼窜入海阳的国民党整编五十四师,在本村发
生激战。敌死伤无数,解放军牺牲5人。
同年12月底中共海阳县委派工作组进驻本村,带来了粮食、衣物等救灾物资,发
动群众进行生产自救。1948年春,大山区、高山区支援了大量苫草、木材,西大滩、
中房、臧家等邻村出木工、瓦工,一个月盖起了新房,村民全部住上了新居。
1955年2月成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6年8月由石人泊、鞠家庵、中村、中房、西大滩、赵家庄、联合等七个村成
立光明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社址设在石人泊村,鞠荣任党总支书记,成曰全任社长
,臧喜荣任副业主任。
1987年投资15万元,铺设管道1200米,使全村土地变为旱涝保收的水浇田。
1993年建苹果园8公顷。
1996年建蔬菜大棚6.4公顷。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1955年,粮食亩产155公斤,总产4.96万公斤。1978年,粮食亩产180公
斤,总产5.25万公斤。1983年,全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亩产290公斤,
比1978年增长了110公斤。2002年,粮食亩产565公斤,总产13.6万公斤。
1993年以来,村党支部发动群众栽植苹果8公顷,植桑2.8公顷,发展蔬菜大
棚6.4公顷。2002年,第一产业收入161万元,其中农业收入83万元,畜牧业收入30万
元,渔业收入42万元,其它收入6万元。
第二产业建国前,本村没有工业。1952年建粉坊、豆腐坊。1970年建面粉厂。1
978年建玻璃丝厂。1985年建6个针织加工厂。2002年,全村第二产业从业人员124人
,收入164万元。
第三产业改革开放后,村党支部带领群众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先后发展起商店和
修理、装潢、商贩、加工业等。2002年,第三产业从业人员82人,收入96万元,其中
运输业收入26万元,服务业收入40万元,商饮业收入30万元。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解放前,村中无学校,仅有十余名学生在石人泊和中房村上学。1942年
,村里办起小学,校址设在于家祠堂,面积有60平方米,公派教员,设1-4年级,复
式教学,儿童入学率95%。1965年,修建新学校240平方米。1982年,全部并入中房
学校,儿童入学率100%。自建国至2002年,由原籍考入大中专院校者5人。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粮食130公斤左右,生活只能半糠半粮。建国后
,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57年,全村人均粮食240公斤。1975年,人均粮食260公
斤,全村收入79.1万元。2000年,全村收入410万元。2002年,人均存款2800元,有
各种运输车辆47辆,摩托车64辆,电话92部,彩电121台,电冰箱25台,洗衣机12台

村庄建设建国前,本村有句俗语:“地洼、路斜、街不平,遇到雨天更要命。”
全村没有一条好街道。街是常年积水成灾,路为羊肠小道。1999年在党支部的领导下
,发动群众治街修路,建起通向石人泊、臧家、中房连村路各一条。后每年出资200
0元,安排2人专职管理。1976年修桥1座。2002年,人均住房面积50平方米。
集体福利1975年以来,随着集体经济的不断壮大,村民福利不断提高。1975年,
村集体出资1万元,自行发电照明,1983年始用电网供电。1979年,购25英寸大彩电
1台,供村民观看。1987年,投资6万元,使全村吃上了自来水。

组织建设

中共基层组织建设1942年8月,杨秀林在中村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本村第一名
党员。1947年,成立党小组,教师王玉英任第一个党小组长,辖属于中房党支部。在
党组织领导下,村里成立了两个互助组,并先后开展了反奸、反特、反霸斗争,组织
支前,28人参军参战。1949年10月,党组织公开,有党员5名,并成立党支部,张凤
任党支部书记。1950年,王树任村党支部书记。1958年,于广进任村党支部书记。1
986年起,张祥林任村党支部书记。2002年,全村有党小组3个,党员19名。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1942年4月,村设村公所。1943年改称村政府,于广辉、包述
全、臧喜荣、臧明儒、于广进先后任村长。1958年9月,人民公社成立后改称大队管
理委员会,臧喜荣、王树先后任大队长。1968年6月,大队管理委员会改称大队革命
委员会,张祥本、于作善、张祥林先后任革委会主任。1980年,复称大队管理委员会
。1984年,始称村民委员会,下设民政、调解、民兵、治安、妇女等组织。张祥林、
于朋善先后任主任,1999年4月,张祥林当选为首任直选村委会主任。

人物

人物简介于恩(1675-1757)著名乡间医生,专治跌打损伤、骨折劳筋等症。医术
高明,疗效独特,且有求必应,医德高尚,四方百里,求医者无数。其处方菖蒲根(
联合村特产)与其它有关药材配伍,制成独特的接骨药,有药到病除之效。清雍正三
年(1725年)为司马李椅(祖籍石人泊)治伤,七天痊愈,惊动朝野,声名大震。后,北
京大药铺每年都来人请教,兼采挖菖蒲根。北京时传民谣曰:“北京城,谁不信,海
阳有个十里村,一寸九节菖蒲根,断了筋骨找于恩”。老人操劳一生,家景清贫,8
2岁寿终。曾有碑记,以志其功,1958年被毁。
于广太(1873-1959)中共党员。1949年10月,在中村区当选劳动模范。1958年当
选为海阳县劳动模范,被人们尊称为“老模范”。80余岁时还坚持在田间地头、大道
旁、人群中高声朗读报纸,宣传党的方针政策。
烈士名录臧明久于仁善鞠树茂
包树田于广德

撰稿:于作善审稿:张祥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