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泉村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4&A=2&rec=578&run=13

概况

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姜姓建村定居。传说村南山一巨石上,有仙女足迹
,为王母娘娘所留,故命名为母仙村。1964年,因村名带有迷信色彩,根据村南有晶
山,山下有泉水,遂更名晶泉村。20世纪40年代,王、柴、刘姓陆续迁入。
晶泉村位于郭城镇西部,地处东经121°03′,北纬37°02′。西与徐家店
镇、南与发城镇相邻,东与建新、建明、官庄三个村相接,东北与簸箕掌村、路南村
交界。隶属郭城镇,距镇政府驻地约5公里。
全村辖区面积约6.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33.3公顷,山岚约53.3公顷。
属丘陵地带,90%的土地为山薄地,适宜种植小麦、玉米、地瓜、花生、苹果等农作
物。
2002年,全村有349户,1048人。有姜、王、柴、刘、孙、李等6姓,均为汉
族。
2002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086万元,人均纯收入3192元。第一、二、三产业
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比重分别是54%、17%、29%。

大事记

1941年冬本村解放。
1942年秋日军胶东拉网大扫荡经过本村,打死村民30余人。
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94年开始硬化路面。至1995年,村西、村北路面硬化完成。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1955年,粮食亩产只有80公斤,总产10余万公斤。1978年,粮食亩产达
到300公斤,总产70万公斤。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生产
积极性,粮食产量有了较大提高。之后,为进一步提高粮油产量,积极推广生产新技
术、新品种,普及了地膜覆盖栽培花生、芋头等,引进优质小麦、玉米、花生新品种
。2002年,粮食亩产达到407公斤,总产42万公斤。
1990年初,实行第一次产业结构调整,主要进行果品品种更新,增加果树数
量。至2000年,全村苹果、梨、桃等果园面积达40公顷,占总耕地面积近1/3,收入
达60多万元,成为全村经济的支柱产业。
2002年,全村第一产业总收入586万元,其中农业400万元,畜牧养殖业140
万元,林业5万元,其它41万元。
第二产业改革开放以来,先后发展了石灰石开采、藤编、羊毛衫加工、建筑业等
项目。2002年,第二产业从业人员达到140人,收入180万元,其中工业100万元,建
筑业80万元。
第三产业改革开放后,党支部发动群众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先后发展了商业、饮
食服务业等。2002年,第三产业从业人员达到150人,收入320万元,其中运输业70万
元,商饮业130万元,服务业120万元。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本村自古就重视文化教育,历来有尊师重教的传统。建国前,姜殿和等
人就读于青山中学,并从该校参加革命。1942年成立小学,学生只有10余人。解放后
,学校规模逐步扩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多。1980年,全村小学生达200多人。自建国
至2002年,全村先后有25人考取大、中专院校。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过着半年糠菜半年粮的贫苦生活。建国后,人民生活水平
不断提高。1975年,人均粮食250多公斤,人均收入不足百元。2002年,人均粮食达
到500公斤,电视机已经普及,许多村民拥有电冰箱、摩托车等高档消费品。
村庄建设建国前,村内街道不整,村民住房多为草房,低矮简陋,人均居住面积
不足6平方米。建国后,居民住房条件逐步改善。20世纪70年代末,村民多数住上了
宽敞、明亮的瓦房。2002年,有7户住上了小楼,全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0平方米。
村内街道经多次建设,建成东西、南北两条主街道;在两道交汇处,建成了南街中心
广场。

组织建设

中共基层组织建设1942年2月,成立党支部,王世福任党支部书记。之后,曾任
村党支部书记的有姜殿顺、姜志乐、姜殿珍、姜成莲、姜占奎、姜志令、姜明忠、姜
志谦、姜殿宁。2002年,全村有4个党小组,42名党员。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1942年2月,设村公所。1943年,改称村政府。1958年9月,改
称大队管理委员会。1968年6月,改称大队革命委员会。1980年12月,复称大队管委
会。1984年5月,始设村民委员会。曾任村主要行政负责人的有王世福、姜殿德、姜
同乐、姜志乐、姜占奎、姜令波、姜福志、姜志海、姜令国、姜明水、姜殿宁。

人物

人物简介姜瑞波女,1945年9月生,大学毕业,研究员。1969年山东农大毕业后
分配在中国农科院土肥所工作,主要从事农业微生物的分离、鉴定、收藏工作,在菌
肥的生产上有特长,多次获科技成果奖。
柴利1970年生。香港大学博士研究生。
烈士名录姜贤玉刘振璞姜成品
姜成代姜殿俊姜殿进姜殿友姜作连
姜培兴姜培告

撰稿:李勇审稿:姜殿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