簸箕掌村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4&A=2&rec=571&run=13

概况

明末清初,孙、张、王姓来此定居并建村。因村后有一巨石形如簸箕,故命名簸
箕掌村。另一说为,明末建村,因建村处地形如簸箕,且有石状若手掌,遂命村名为
簸箕掌。
簸箕掌村位于郭城镇西部,地处东经121°04′,北纬37°04′。北与邢家
庄相邻,西北与西沟村相接,南与路南村相交,东与车家沟村相望。隶属郭城镇。
簸箕掌村辖区面积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约53.3公顷,山岚26.7公顷,
多为薄地。适宜种植小麦、玉米、花生、苹果等农作物。
饮用水系郭城、发城、徐家店三镇交汇处的晶山山脉的地下水,水资源虽不
太丰富,但水质极好,可冷饮,为沏茶的上乘水。
2002年,全村448人,170户。有孙、张、王、李、罗、于等姓,均为汉族。
2002年,农村经济总收入573万元,人均纯收入3045元。第一、二、三产业
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比重分别是72%、24%、3%。

大事记

1941年本村解放。
1955年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成立。
1964年“四清”工作队进驻本村。
1981年村投资4万元,用上电网供电。
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94年修整连村路。
同年建村委大院。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1955年,粮食亩产只有50公斤,总产20万公斤。改革开放后,1980年粮
食亩产达到300公斤,总产24万公斤。2002年,粮食亩产达到410公斤,总产19.7万公
斤。第一产业总收入413万元,其中农业250万元,畜牧养殖业150万元,其它13万元

第二、三产业建国初期,本村无工业项目。改革开放后,先后发展了商业、运输
业、加工业及石灰开采等。2002年,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达到90人,收入160万元
,其中工业100万元,建筑业40万元,运输业20万元。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1950年,本村建小学,时有学生60人。自建国至2002年,由原籍考取大
中专院校的学生50人,其中每户考取大学3人以上的就有3户。村幼儿园被评为烟台市
一类幼儿园。“文革”以前,本村业余剧团享誉乡里。
人民生活建国前,常年人均粮食50公斤左右,吃不饱穿不暖。建国后,人民生活
水平逐步提高。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解决了温饱。2002年,人均粮
食达到800公斤,全村有机动车120辆(其中摩托车40辆),电话80部,彩电105台,电
冰箱10台,洗衣机5台。
村庄建设建国初期,街道不整齐,居民住房条件很差,全是草房,拥挤不堪。建
国后,对街道进行了整修,居住条件获得改善,旧房逐年翻新为瓦房。王延浩任书记
以来,村前修整了连村路,村中修整了大街,建起了村委大院、电工楼。2002年,人
均住房面积由建国初期的8平方米,扩大到16平方米。

组织建设

中共基层组织建设1937年,王建国在牟平县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本村第一
名党员。1938-1939年,王建国发展王书芝、王延彬等入党。1940年,孙京芝等多人
入党,系当时海阳党员较多的村庄之一。1941年,本村与西沟、邢家庄、路南等村成
立联村党支部,孙京芝任党支部书记。在党支部的领导下,发动群众参军参战,多次
组织运输队、担架队支援前线,抢救伤员,曾被胶东军区司令部授予支前模范村称号
。曾任党支部书记的有孙京芝、孙忠仁、王树林、孙开昌、温世泽、王树芝、王树田
、王升、王振财、王蛟、王延浩。2002年,全村有2个党小组,25名党员。
1994年王延浩任党支部书记以来,村党支部多次被评为县(市)、镇先进党支
部,王延浩本人多次被烟台市及海阳县(市)评为优秀党员、先进个人。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1941年,设村公所。1943年,改称村政府。1958年9月,改称
大队管理委员会。1968年6月,改称大队革命委员会。1980年12月,复称大队管委会
。1984年5月,始设村民委员会。曾任村行政主要负责人的有孙京思、张同敏、孙开
昌、孙忠发、王树芝、孙京芝、张连文、王生、张连升、王绍、王延亭、王振财、王
志亭、王升、孙有波、王文松、王延浩、孙友刚。

人物

烈士名录张连德王振国张同心
王成班罗文斌王文汉孙京礼孙京禄
王成焕张国瑞王足洲

撰稿:王蛟

审稿:王延浩孙友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