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东村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4&A=2&rec=557&run=13

概况

明朝末年,建村于山谷。因建村处烟霞缭绕,故命村名烟霞,后演变为院下。另
一说,清朝初年,于姓由郭城村迁居此地定居,因林寺山东有一座大型寺院,本村居
其下方,遂命名为院下村。1954年,张姓20世祖张进山由莱西县东南阁村迁至本村,
后刘姓由掖县迁来。1981年,因村名与留格庄公社的院下村重名,且位于林寺山东,
故改名为林东村。
林东村位于海阳市北部,地处东经121°08′,北纬37°01′。东邻柳树村
,西南靠山角村,南接上十字夼村,西北毗北朱村。西部为林寺山。隶属郭城镇。距
市政府驻地39公里。
全村辖区面积约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4.7公顷,其余为山林。适宜种
植的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花生、大豆、苹果、板栗等。
2002年,全村有82户,240口人。有于、张、刘3姓,均为汉族。
2002年,农村经济总收入269万元,人均纯收入3041元。第一、二、三产业
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比重分别是86%、4%、10%。
大事记

1941年3月本村解放。
1974年村投资1.7万元,建起10间校舍。
1982年村投资2万元,全村用上电网供电。
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86年村投资3.2万元,建起村前大口井。
1989年修村镇路3.5公里。
同年挖前沟大型池塘1个,修拦河闸3处。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1955年,粮食亩产只有100公斤,总产2.2万公斤。1983年,粮食亩产达
到200公斤,总产4.5万公斤。2002年,粮食亩产388公斤,总产达到11.3万公斤。
20世纪90年代后,发挥山多地广的优势,大力发展水果、干杂果。2000年,
全村果品总收入达到8万元。
改革开放以来,牛、羊、猪、鸡等养殖发展迅速。2000年,畜牧养殖业收入
达到6万元。
2002年,全村第一产业总收入230万元,其中农业200万元,林业20万元,畜
牧养殖业10万元。
第二、三产业建国初期,本村没有工业项目。改革开放后,第二、三产业得到发
展。2002年,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达到30人,收入39万元,其中工业10万元,运输
业29万元。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解放前,很少有人能读得起书。改革开放后,教育事业得到发展,教育
质量逐步提高。自建国至2002年,全村共考取大中专院校的学生10名。
人民生活解放前,人均粮食不足百公斤,大都过着半粮半糠菜的生活,要饭的就
有十多户。解放后,农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人均粮食达到200公斤,解决了温饱。2002年,人均粮食400公斤,人均存款余额200
0元,全村有运输汽车3辆,拖拉机4台,三轮车10多辆,摩托车20多辆,电话50部、
彩电74台、冰箱20台。户户吃上了自来水。
村庄建设解放前,居民住房全是草房,人均住房面积不足10平方米。建国后,住
房条件逐步改善,旧房逐年翻新为瓦房。2002年,人均居住面积达到15平方米。

组织建设

中共基层组织建设1941年,于同桥在上十字夼村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本村第一
名党员。同年10月,成立党支部,于三江任党支书记。之后,曾任党支部书记的有于
同桥、于同才、于波、于永德、于永进、张登新、于同英、于永新、于永水、于风高
、张金宝。2002年,全村有党员15名。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1941年,设村公所。1943年,改称村政府。1958年9月,改称
大队管理委员会。1968年6月,改称大队革命委员会。1980年12月,复称大队管委会
。1984年5月,始设村民委员会。曾任村行政主要负责人的有于三江、于同桥、于同
才、于波、于永德、张登新、于同英、于永水、张金宝、于风高、于风生。1999年4
月起,张金宝再任村委主任。

人物

烈士名录于永顺于永福于永家
于同考于同兴于永臣于同周于同仁
于永军于同高刘成起

撰稿:于永好审稿:张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