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夼村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4&A=2&rec=553&run=13

概况

明洪武二年(1369年)建村。因村南岭玉皇庙顶东山坡有一清泉,“泉”字拆为“
白、水”二字,村在岭后,故命村名后白水夼。后演变成后夼村。
后夼村位于郭城镇东部,地处东经121°10′,北纬37°02′。东与史家村
相接,西北与沙旺村交界,西南与前夼村接壤,北与龙口村相连。隶属郭城镇,距镇
政府驻地8.5公里。
全村辖区面积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09.3公顷,适宜种植的农作物主要
有小麦、玉米、花生、苹果等。
2002年,全村252户,712人,有于、姜、张、孙、沙、杨、宫等7姓,其中
于姓人口最多,均为汉族。
1954年,农村经济总收入5万元。197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5万元。2002年
,农村经济总收入702万元,几乎全部为农业收入所得。人均纯收入3046元。

大事记

1941年3月本村解放。
1955年成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981年投资5万元,全村用上电网供电。
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92年投资5万元,全村吃上自来水。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1955年,粮食亩产60公斤。1978年,粮食亩产250公斤。1983年,实行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亩产达到400公斤,比1978年增长150公斤。2002年,粮食
亩产407公斤,总产29.5万公斤。1978年以来,全村发展果树20公顷。2002年,全村
第一产业总收入达到702万元,其中农业700万元,林业2万元。
第二、三产业村内第二、三产业寥寥无几,收入微薄。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1941年建村小学,设2个班,有教师1人。1983年建幼儿园,有教师1人
。自建国至2002年,由原籍考入各类大、中专院校的学生15人。
人民生活建国前,好的年份人均粮食也不足150公斤。建国后,村民生活水平不
断提高。1978年,人均粮食250公斤。2002年,全村有各种运输车180辆,摩托车75辆
,电话110部,电视机240台,电冰箱、洗衣机35台,村民人均存款余额1500元,
村庄建设解放前,村民居住以草房为主,人均不足5平方米。建国后,旧房翻新
,同时建新房40栋。2002年,人均住房面积达到15平方米。
组织建设
中共基层组织建设1938年,于德明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本村最早的党员。194
1年2月,成立党支部。1949年10月,党员身份公开,全村有党员27名。2002年,有党
小组3个,党员33名。曾任村党支部书记的有于德忍、于德民、沙太春、于堂月、于
仕兴、于连彦、于帮仁、于德忠、于洪亭、孙世敏、于京仙、姜瑞臣。
1976年,村党支部被中共海阳县委评为先进党支部。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1941年,设村公所。1943年,改称村政府。1958年9月,改称
大队管理委员会。1968年6月,改称大队革命委员会。1980年12月,复称大队管理委
员会。1984年5月,始设村民委员会,下设民政、调解、民兵、治安、妇女等组织。
曾任村行政主要负责人的有沙太春、于仕兴、沙太民、于德奎、于堂月、于吉海、于
洪起、孙世敏、姜瑞增、姜瑞臣、于洪涛。

人物

人物简介于克曾用名于鸿温。1920年12月生。1941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
任中共高家区委宣传委员、组织委员、代理区委书记,县委组织部干事,县武装委员
会组织干事、代理政工组长。1945年5月,调任五龙县委组织部干事,县委党训班主
任。1947年,调胶东区南海地区支前司令部工作,参加了孟良崮、海阳、莱阳等战斗
。1948年南下到湖北省,任县工商局长、工商科长兼人民银行行长。1952年,任宜城
县政府副县长。1953年起,先后任煤炭工业部江西萍乡矿务局计划科长、基本建设处
副处长、处长,副局长。1962年,调入核工业部江西七二一矿任副矿长。1965年,任
核工业部广东七四一矿矿长。1970年划归军队,任副师长兼团长。1978年,任基建工
程兵二十五支队副支队长。1980年改任顾问(正师)。
烈士名录于金生于连可于洪武
于京成于连增姜文荣于全江于邦勤
沙文轩张可贵

撰稿:张启宝审稿:于洪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