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旺村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4&A=2&rec=552&run=13

概况

明崇祯年间(1628-1643年),任姓来此建村定居。因村周围沙子较多,故命村名
沙窝。建国后,因此名不雅,改名沙旺村。清康熙初年,于姓14世祖于大羊自郭城迁
来,后姜姓自莱阳迁入。
沙旺村位于海阳市北部,地处东经121°09′,北纬37°03′。东南与后夼
村相望,西北与土堆村山岚相连,西南与桂山村接界,北与东刘家村相邻。隶属郭城
镇。西距镇政府驻地5公里,南距市政府驻地44公里。
全村辖区面积2.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60公顷,山岚40公顷。适宜种植小麦
、玉米、花生、地瓜、蔬菜等农作物。
2002年,全村有160户,人口434人。有于、姜、刘等3姓,均为汉族,其中
人口较多的是于姓。
1954年,农村经济总收入3.4万元。197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8万元。2002年
,农村经济总收入602万元,几乎全部为农业收入所得,人均纯收入3050元。

大事记

1941年3月本村解放。
1947年开展土改复查。
1954年成立两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97年投资2万元,拓宽南北连村路2公里、环山路5条。
1999年4月投资1.3万元,建大口井1个。
同年投资1.5万元,购脱谷机3台。
同年修环山路6条。
2000年投资3万元,疏宽河道,架河桥2座。
2002年投资2万元开发果业。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1955年,粮食亩产123公斤。1978年,粮食亩产200公斤,总产8万公斤
。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亩产250公斤,总产10万公斤。2002年,粮
食亩产409公斤,总产20.4万公斤。
1983年以来,党支部、村委会发动群众扩大果园面积,改良苹果品种。200
0年,全村苹果园总面积达到4公顷,苹果总收入33万元。1994年以来,全村建起10个
蔬菜大棚。
2002年,第一产业总收入602万元,其中农业600万元,林业2万元。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1957年,本村建立小学,时有学生30人。改革开放后,教育质量逐步提
高。自建国至2002年,全村共考取大中专院校的学生30人。
人民生活建国前,常年人均粮食100公斤左右,吃不饱穿不暖。建国后,人民生
活水平逐步提高。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人均粮食达到300公斤,解决
了温饱。2002年,人均粮食达到450公斤,全村有机动车100辆,摩托车80辆,电话7
0部,彩电120台,电冰箱50台,洗衣机5台。
村庄建设建国初期,街道不整齐,居民住房条件很差,全是草房,拥挤不堪。建
国后,对街道进行了整修,旧房逐年翻新为瓦房,居住条件获得改善。2002年,人均
住房面积由建国初期的10平方米,扩大到25平方米。

组织建设

中共基层组织建设1941年2月成立党支部,时有党员4人,姜绍伍任党支部书记。
党支部成立后,领导村民开展了反恶霸、斗地主、支前等工作。曾任党支部书记的有
姜绍伍、于全文、姜宝、于典兴、于均文、于建玲、于丕文、于建璞、于建平、于建
德、于文选。2000年7月起,于建平再任党支部书记。2002年,全村有党小组3个,党
员31名。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1941年2月,设村公所。1943年,改称村政府。1958年9月,改
称大队管理委员会。1968年6月,改称大队革命委员会。1980年12月,复称大队管委
会。1984年5月,始设村民委员会。曾任村行政主要负责人的有于同文、于浩文、于
全文、于典兴、于建德、姜兴、姜玉春、于建溪、于建璞、于文选、姜玉好、于建平
、于海强。

人物

人物简介于建松1936年3月生。1955年1月参加工作,曾任海阳县制革厂工人。1
956年,在山东省技术革新会议上,被评为山东省劳动模范。
烈士名录于建美于连文姜玉河
于建仁于建卯于典金

撰稿:于建令审稿:于海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