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家村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4&A=2&rec=55&run=13

概况
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邵姓来此定居建村,以姓命名邵家村。后有赵、薛
、高、王、孙等姓自外地迁来定居。
邵家村位于海阳市城区东部,地处东经121°13′,北纬36°50′,东与瓦埠庄
为邻,西与北石河村接壤,南与南城阳村相交,北与北城阳村土地相连。距烟青公路
1.5公里,距市政府驻地8公里,隶属方圆街道办事处。
全村辖区总面积为1.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46.7公顷。适宜种植的农作物主
要有小麦、玉米、花生、大豆、蔬菜、苹果等。
2002年,全村176户,500人,有赵、邵、薛、孙、王、高、于、姜、张等姓
,均为汉族,其中人口较多的是赵姓。
1954年,农村经济总收入为8万元。197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为35万元。20
02年,农村经济总收入为704万元,第一、二、三产业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比重分别
为57.8%、36.9%、5.3%,人均纯收入2900元。

大事记

1942年6月八路军进驻,本村解放。
1954年本村第一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成立。
1964年开展“四清”运动。
1975年开展“农业学大寨”活动,组织了改造城阳河道会战,使全村所有土地都
变成了机耕地;并修造了宽阔的田间机耕路,全村土地都能用机械进行作业。
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同年村集体投资在村东北面修建长100米、宽30米、深2.5米的大口井,蓄水量2
4300立方米。
1978-1989年村相继投资修建、浆砌水渠1000米,铺设地下管道1200米,并购置
抽水设备4套,全村水浇地面积达到44.7公顷。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1955年,粮食亩产150公斤,总产10万公斤。1978年,粮食亩产500公斤
。1983年,全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亩产530公斤。2002年,粮食亩产
420公斤,总产12.6万公斤。
1985年以来,村党支部、村委会积极响应上级的号召,发动全村群众发展果
业生产。95%的农户都栽上了果树,栽植面积达26.7公顷。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党支部及时引导群众对果树进行高接换头,更换新品种。现有红富士等3个主要品
种,果园面积8公顷。2000年,苹果产量15万公斤,收入达24万元。
1997年以来,为支持村民发展养殖业和高效农业,党支部、村委会从全村土
地中调出适宜地块,成立养殖小区和蔬菜种植小区。对建大棚者予以优惠,并免交一
年地款,集体投资送电到棚,加快了广大村民的致富步伐;又先后发展起规模养鸡、
养猪,率先成了养殖村。2000年,全村共建肉食鸡大棚17个,建养猪厂3个,养蛋鸡
户10户,收入28万元。2002年,第一产业收入407万元,其中农业收入210万元,林业
收入0.1万元,畜牧业收入195万元,渔业收入0.5万元,其它收入1.4万元。
第二产业1965年以前,本村的小手工业主要是搓草绳,结网包,收入很低。196
5年,村民从事草制品加工和刺绣加工。1962年,村集体建瓦窑1个。1976年,村先后
成立了瓦匠组和木工组。1984年,村集体又相继建砖窑1个、瓦窑1个,并先后建起磨
坊1个,粉坊1个,五金加工厂1个及针织品加工等,收入不断提高,集体经济逐步壮
大。2002年,第二产业从业人员250人,收入260万元,其中工业收入240万元,建筑
业收入20万元。
第三产业改革开放以来,村党支部引导和支持群众,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先后发
展起小商店、修理铺及运输业等。2002年,第三产业从业人员50人,收入37万元,其
中运输业收入20万元,服务业收入5万元,商饮业收入12万元。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1952年,成立邵家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83%。1979年,成立幼儿园。
之后,学校教学设施逐步配套,教育质量稳步提高,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自建国
至2002年,由原籍考入大、中专院校者16人;村民中有7人获果业技术员职称,1人获
助理会计师职称,2人获助理工程师职称,2人获高级工程师职称。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粮食不足100公斤,生活只能半年糠菜半年粮。
解放后,村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1957年,全村人均粮食180公斤。1975年,人均粮
食250公斤,全村收入42万元。2002年,全村人均存款1500元,有各种运输车辆76辆
、摩托车80辆、彩电150台、电冰箱41台、洗衣机5台、电话136部、手机10部,各种
粮食、饲料加工机械19台。
村庄建设建国前,村内街道不整,破烂不堪,村民住房均为泥草房,人均居住面
积不足5.8平方米。1968年开始,村统一规划街道、房屋建设,逐步改变了村容村貌
。到2002年,村内街道平整宽敞,房屋排列整齐,家家住上了砖瓦房,人均住房面积
20平方米。
集体福利1969年以来,村集体投资建立了合作医疗站,先后购买了20英寸彩电1
台,12马力、20马力、50马力拖拉机各1台,其它各种农用机械9台。1977年,村集体
购置了柴油机和发电机,免费为村民供照明电。1980年,用上了电网供电。2000年,
全村安装上程控电话,率先成了电话村。

组织建设

中共基层组织建设1938年,薛河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本村第一名党员。194
2年建立党支部,邵德勋任党支部书记。1942年7月,由于叛徒告密,支部成员薛亮和
王永全被国民党顽军秦毓堂部逮捕,牺牲于城里国民党秦部监狱中。党组织及时清除
了叛徒,进一步健全了支部组织,不断壮大党员队伍。在党支部的领导下,村里成立
了2个互助组,先后开展了反奸、反特、反恶霸斗争,组织群众踊跃参军参战,组织
支前队,积极支援前线,随军参战。1945年,有20人随军支援莱阳万第战斗。1948年
,组织支前队10人随军南下。1949年10月,本村有党员19人。2002年,全村有党小组
3个,党员25名。
1942年2月至1999年8月,曾任村党支部书记的有邵德训、赵文征、邵桓、邵
德勋、薛振虎、赵虎、邵耸、赵长宝、赵长锡。1999年8月起,薛强任党支部书记。
自1974年以来,由于工作突出,村党支部多次受到中共海阳县委、县政府的表彰
,党支部书记赵虎连续4年被评为县级优秀党员。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1942年4月,设村公所。1943年,改称村政府。1958年9月,改
称大队管理委员会。1968年6月,大队管理委员会改称大队革命委员会。1980年12月
,复称大队管理委员会。1984年,始称村民委员会,下设民兵、妇女、治安、民政、
调解等组织。先后任村行政主要负责人的有孙宗成、邵德顺、赵文寿、赵文胜、姜天
福、赵仕、赵虎、薛振虎、邵德勇、姜源海、王德江。2002年4月起,薛强任村委主
任。
1988年,本村被海阳县人民政府评为文明村。1992年2月,村妇代会被烟台
市妇联评为先进妇代会。

人物

人物简介邵京伍(1924-1949)1941年参加八路军。曾任班长、排长、连长,1949
年在淮海战役中牺牲。
张京远1930年生,1946年参加人民解放军。曾任陈毅的秘书、国务院机关党委副
书记等职务。
烈士名录赵发赵思邵京五
赵俊

撰稿:王政忠审稿:薛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