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拴马岛村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4&A=2&rec=532&run=13

概况

清朝末期,另一说为清朝中期,李姓先祖以烧木炭为生,到此地改业务农,定居
建村。其时村西已有拴马岛村,故本村命名为东拴马岛。
东拴马岛村位于海阳市中部偏西,朱吴镇西南部,地处东经121°01′,北
纬36°52′。南至锁子前村1.5公里,东至湖河头村1.5公里,北接上涝泊村,西南与
西拴马岛村相邻。隶属朱吴镇。
全村辖区面积约1.5平方公里,属于山区,适宜种植地瓜、花生、大豆、小
麦、玉米等农作物,产量很低。
2002年,全村有79户,272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2‰,均为汉族。除1户
孙姓外,全为李姓。
1954年,农村经济总收入8700元,人均收入42元。197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
5.4万元,人均收入150元。2002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54万元,人均纯收入3103元,
第一、二、三产业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比重分别是91%、5%、4%。

大事记

1941年3月下旬本村解放。
1956年成立互助组3个。
同年成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976年在公社建设兵团的帮助下,村投资建大口井1个。
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84年投资1.2万元,用上电网供电。
1997年冬投资3万元,在原有的小塘坝基础上建水库1座。
1999年实行第二轮土地承包。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本村山穷地薄,自然条件较差。1955年,粮食亩产不足百公斤。1978年
,粮食亩产140公斤,总产5万公斤。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亩产提
高到240公斤,比1978年增长100公斤。2002年,粮食亩产达到635公斤,总产23万公
斤。第一产业收入140万元,其中农业65万元,畜牧养殖业72万元,其它3万元。
第二、三产业本村工业、商业比较薄弱。2002年,第二、三产业总收入仅有14万
元,其中建筑业8万元,运输业2万元,商饮业1万元,服务业3万元。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1941年,与上涝泊村合办小学,有教师1人,学生30名,校址在两村轮
换。1943年2月,陶家沟村、西拴马岛村与本村合办学校,教师2名,学生60多人。1
975年,由教育局拨款、本村投资3000元建学校,时有教师2名,学生50多人。1982年
,学校危房停用,村投资1万余元,另建新学校。1993年,村小学归到刘家疃,成立
中心小学。自建国至2002年,全村共考取大中专院校的学生9人。
人民生活解放前,人民生活水平很低,口粮不足1/3。建国后,生活水平不断提
高。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人均粮食达到300公斤,解决了温饱。2002
年,人均粮食400公斤,全村有手扶拖拉机等农用车28辆,摩托车7辆,电视机占有率
为100%,电话为40%,电冰箱为15%。
村庄建设建国初期,居民住房破旧,皆为草房。20世纪90年代后,住户大都改建
为瓦房。2002年,人均住房面积由建国初期的7平方米,扩大到21平方米。

组织建设

中共基层组织建设1941年,本村只有一名中共党员,与西拴马岛村、陶家沟村为
一个行政村,建立一个党支部。1946年12月,本村单独成立党支部,李永君任党支部
书记,时有党员6名。1949年10月,党员公开身份,全村有党员16名。2002年,全村
有党小组2个,党员23名。曾任党支部书记的有李永君、李永杰、李国斌、李元温、
李元功。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1946年12月,设村政府,李永奎任村长。1958年9月,改称大
队管理委员会。1968年6月,改称大队革命委员会。1980年12月,复称大队管理委员
会。1984年5月,始设村民委员会。曾任村行政主要负责人的有李永奎、李永勤、李
永仕、李永俭、李永君、李元举、李元湖、李元温、李元胜。1999年3月起,李玉成
任村委会主任。

人物

人物简介王风山1934年1月生,中共党员。1948年6月,参加人民解放军。1952年
转地方。1964年,于泰安医专毕业。1986年,曾任副主任医师。先后发表过20余篇论
文,有2篇论文参加全国专业学术交流会。多次被评为院先进工作者和优秀共产党员

烈士名录李永坤李永殿

撰稿:李永奎审稿:李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