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拴马岛村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4&A=2&rec=531&run=13

概况

明天启年间(1621-1627年),一牧马人在此放牧定居,为了马群安全,命名拴马
村。后发现山上有贝壳,认为以前这里曾是一个岛屿,故改名拴马岛村。另一说,因
此处山石上有蛎壳,人疑为岛。相传唐将曾在此拴过战马,因而得名拴马岛村。后因
村东又建一村,本村遂改名为西拴马岛。
西拴马岛村位于海阳市中部偏西,朱吴镇西南部,地处东经121°01′,北
纬36°52′。属山区,东与东拴马岛村为邻,西南与陶家沟村交界,北与上涝泊村相
连。隶属朱吴镇。距镇政府驻地8公里,距市政府驻地25公里。
本村辖区面积66.7公顷,其中耕地46.7公顷,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花
生、大豆、地瓜、苹果、干果等。
2002年,全村有95户,260人。有于、王、修、张等姓,均为汉族。
1954年,农村经济总收入2万余元。197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0万元。2002
年,农村经济总收入291万元,人均纯收入3062元,第一、二、三产业占农村经济总
收入的比重分别是93%、4%、3%。

大事记

1941年本村解放。
1978年投资5000元,在西家沟建塘坝1个。
1981年全村用上电网供电。
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92年投资1万元,建红富士苹果园30余公顷。
1997年投资2万元,修建村道。
1998年投资15万元,建塘坝1个。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1955年,粮食亩产不足百公斤。1978年,粮食亩产140公斤。1983年,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亩产达到230公斤。2002年,粮食亩产提高到559公斤
,总产达到16万公斤。
畜牧养殖业发展比较突出。2000年,牛存栏30头,出栏20头以上;猪年存栏
100头,出栏300头;羊存栏100只,出栏200只;养鸡专业户1个,存栏400只。畜牧养
殖业总收入达到50万元。
2002年,第一产业总收入270万元,其中农业150万元,林业10万元,畜牧养
殖业110万元。
第二、三产业20世纪60年代,生产土粗布、网扣,收入甚微。70年代,加工草编
地毯,常年户均收入500元左右。村办起水泥瓦厂,从业人员4人,常年总收入7000元
以上。80年代,外出打工人员有40人左右,常年总收入10万元以上。2002年,第二、
三产业从业人员44人,收入21万元,其中工业3万元,建筑业10万元,商饮业8万元。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建国初期,本村成立小学,时有学生40人,适龄儿童入学率仅为20%。
改革开放后,义务教育事业得到发展,教育质量逐步提高,儿童入学率提高到100%。
自建国至2002年,全村共考取大中专院校的学生9人。
20世纪70年代,民间戏剧非常活跃。每年春节,到邻村演出多达十几场,丰
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生活水平非常低。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生活水
平日新月异。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人均粮食达到300公斤,解决了温
饱。2002年,人均粮食500公斤,全村有各种运输车50辆,摩托车10辆,电话30余部
,彩电70台,冰箱10台。

组织建设

中共基层组织建设1941年6月,成立党支部,时有党员7人。2002年,有党员26名
。曾任党支部书记的有于腾宝、于顺国、于腾川、于腾甲、王法春、王新春、张守田
、修治堂、于常河、王殿堂。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1941年6月,设村公所。1943年,改称村政府。1958年9月,改
称大队管理委员会。1968年6月,改称大队革命委员会。1980年12月,复称大队管理
委员会。1984年5月,始设村民委员会。曾任村行政主要负责人的有于腾彩、于文成
、王合春、于顺成、修治福、于忠祥、于常殿、于常桂、于国法、于常河、修治平、
王殿堂。

人物

烈士名录于腾希于腾汉于忠仁

撰稿:修治作审稿:王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