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桃口村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4&A=2&rec=525&run=13

概况

明天启年间(1621-1627年),孙姓来此建村定居。因地处山沟口,桃树较多,故
命名桃口村。明崇祯二年(1629年),薛姓从黄梅崖迁居,兄弟二人分家,长子在此定
居,次子迁居南庄。1962年,本村定名为北桃口村。另一说为,清康熙年间(1662-1
722年),建村于大桃口之北,故名小桃口。1965年更名为北桃口村。
北桃口村位于海阳市东北部,地处东经121°11′,北纬36°56′。南邻大
桃口村,西北距西石现村4.5公里,东连河西村,西到冷家村3公里。隶属朱吴镇。距
镇政府驻地15公里,距市政府驻地30公里。
全村辖区面积0.5平方公里,适宜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地瓜、
花生、大豆、芋头、苹果、蔬菜等。
2002年,全村有54户,167人。全为薛姓,均属汉族。
1955年,农村经济总收入3500元。197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3.3万元。2002
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73万元,人均纯收入3113元,第一、二、三产业占农村经济总
收入的比重分别是46%、36%、18%。

大事记

1940年本村解放。
1942年日军扫荡,村民薛恒、薛长淮、薛长安、薛士武等被日军抓走,后被八路
军营救回村。
1945年成立第一个合作社(村社)。
1955年成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6年春成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8年秋大炼钢铁、吃食堂。
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85年集体与村民共同投资,用上照明电。
1986年村集体投资1万元,建桥1座。
1991年村民集资安装自来水。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1955年,粮食亩产70.5公斤,总产2230公斤。1972-1976年,村投资1.
5万元,建设平塘2个,扩大水浇地7.3公顷。1978年,粮食亩产提高到313公斤。198
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亩产达到359公斤。2002年,粮食亩产605公斤
,总产12万公斤。
1966年以来,村党支部发动群众植树造林。2002年,有林木5.3公顷,苹果
4公顷,板栗3.3公顷。
2002年,第一产业收入79万元,其中农业51万元,林业1万元,畜牧养殖业
26万元,其它1万元。
第二产业建国前,仅有小手工业,主要是加工麻布、网扣。1967年办起粉坊。1
970年办起面粉厂,规模都不大,收入微薄。1986年,薛京全自筹资金办起面粉加工
厂。1991年,薛延东自筹资金办起油坊。2002年,第二产业从业人员60人,收入62万
元,其中工业12万元,建筑业50万元。
第三产业改革开放后,村党支部发动群众发展第三产业,先后办起商店,发展起
运输业、饮食服务业等。2002年,第三产业从业人员10人,收入32万元,其中运输业
12万元,商饮业10万元,服务业10万元。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1939年,成立夜校。1945年,成立小学。自建国至2002年,全村考取大
中专院校的学生4人。
村重视科技教育,多次聘请农技人员讲课,或派人外出参观学习。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粮食不足100公斤。建国后,村民的生活水平不
断提高。1978年,人均粮食312公斤,解决了温饱。2002年,人均粮食达到400公斤,
全村有各种运输车20辆、摩托车12辆、电话35部,电冰箱9台。99%的农户有电视机,
其中彩电占60%。
村庄建设建国前,村内街道不整,村民住房以草房为主,人均面积不足7平方米
。改革开放后,草房改建为瓦房,宽敞明亮。2002年,人均居住面积扩大到18平方米

组织建设

中共基层组织建设1941年3月,成立党支部,薛恒任党支部书记。党支部成立后
,先后开展减租减息、反扫荡、反奸、反特、反恶霸斗争,发动5人参军。1949年10
月,党员身份公开,全村有党员8人。2002年,全村有党小组2个,党员20名。曾任党
支部书记的有薛恒、薛永吉、薛振志、薛建国、薛永贵、薛志友。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1941年,设村公所。1943年,改称村政府。1958年9月,改称
大队管理委员会。1968年6月,改称大队革命委员会。1980年12月,恢复大队管委会
。1984年5月,始设村民委员会。曾任村行政主要负责人的有薛章、薛恒、薛守祥、
薛永民、薛永卿、薛振志、薛建国、薛京勇。1993年1月起,薛振志复任村委主任。

人物

烈士名录薛永庆

撰稿:薛培云

审稿:薛志友薛振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