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村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4&A=2&rec=523&run=13

概况

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薛姓建村于山崖下,故命村名崖底薛家。后迁至石
现河西岸,遂改称河西村。
河西村位于海阳市东北部,朱吴镇东部,地处东经121°12′,北纬36°56
′。东邻上尹家村,西与北桃口村隔山相连,北为石现水库,南面隔高盘公路与下尹
家村相望。2000年12月前,隶属高家乡,撤乡后,隶属朱吴镇。距镇政府驻地16公里
,距市政府驻地26公里。
全村辖区面积1.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5.3公顷,适宜种植的农作物主
要有小麦、玉米、地瓜、花生、大豆、芋头、梨等。
2002年,全村139户,368人,人口自然增长率-8‰。自建村至今全为薛姓,
均属汉族。
1954年,农村经济总收入4.7万元。197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5万元。2002
年,农村经济总收入391万元,人均纯收入2969元,第一、二、三产业占农村经济总
收入的比重分别是79%、10%、11%。

大事记

1941年本村解放。
1947年合作社(村社)成立。
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85年村民筹资用上电网供电。
1997年一场洪水将本村的河坝、村路冲毁,并冲坏3户房屋,冲倒9棵高压电线杆
,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0多万元。
1999年中共高家乡党委、乡政府发动全乡劳力,在本村搞山区开发试点,将村南
13公顷耕地及山岚挖起标准沟穴,栽上优质梨及板栗。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1955年,粮食亩产60公斤,总产3.6万公斤。1978年,粮食亩产158公斤
,总产9.48万公斤。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亩产提高到460公斤,
总产达到24.7万公斤。2002年,粮食亩产达到583公斤,总产16万公斤;有梨园10公
顷,板栗13.3公顷。本年,第一产业总收入310万元,其中农业211万元,林业1万元
,畜牧养殖业50万元,其它48万元。
第二、三产业建国初期,本村没有工业,全靠种地养家糊口。1962年,村办起了
粉坊、豆腐坊,收入微薄。后妇女发展起勾花、结网,村集体建起面粉厂。改革开放
后,先后办起商店和电气焊、农机维修等项目。2002年,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90人
,收入81万元,其中工业38万元,运输业4万元,商饮业3万元,服务业36万元。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1952年,成立河西小学,有教师3名,学生20余人。1968年,村小学并
入下尹家完小。自建国至2002年,全村共考取大中专院校的学生12名。
人民生活解放前,常年人均粮食仅有70公斤左右,只有靠糠菜维持生活。建国后
,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57年,人均粮食150公斤。1975年,人均粮食180公斤,
解决了温饱。2002年,人均粮食500公斤,全村有各种运输车辆53辆,摩托车14辆,
电话62部,彩电80台,电冰箱20台,洗衣机5台。
村庄建设建国前,村民住的是破草房,人均居住面积不足4平方米。1982年开始
,统一规划街道和房屋。1986年后,旧房翻新,街道整修整齐。2002年,人均住房面
积扩大到20平方米。

组织建设

中共基层组织建设1941年9月,成立党支部,薛丰河任村第一任党支部书记。19
49年10月,党员身份公开时,全村有党员3名。2002年,有党小组2个,党员20名。曾
任党支部书记的有薛丰河、薛维宾、薛维山、薛维兴、薛天玉、薛维风、薛天友、薛
天庆、薛升河。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1941年,设村公所。1943年,改称村政府。1958年9月,改称
大队管理委员会。1968年6月,改称大队革命委员会。1980年12月,复称大队管理委
员会。1984年5月,始设村民委员会,下设民政、调解、民兵、治安、妇女等组织。
曾任村行政主要负责人的有薛丰河、薛丰石、薛维兴、姜廷周、薛维玉、薛天文、薛
维学、薛天勇、薛宁海、薛天友、薛维风、薛天玉、薛天平、薛法、薛升河、薛起、
薛天松。

人物

人物简介薛天培1944年7月生,中共党员。1961年8月至1967年8月,在海军潜艇
学院学习。曾任海军司令部潜艇部部长,海军38002部队参谋长、副司令员(副军级)
,海军湛江基地司令员,南海舰队副司令员,少将军衔。
烈士名录薛维武

撰稿:薛江审稿:薛天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