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尹家村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4&A=2&rec=522&run=13

概况

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尹姓建村于两条河流交叉处,故命村名为叉河尹家
。后因村处河流下游,为与上尹家相区别,而改称下尹家。后郭、王、于姓相继来此
定居。
下尹家位于海阳市东北部,朱吴镇东部,地处东经121°12′,北纬36°56
′。西南与大桃口村相连,西北与河西村隔河为邻,北与峨山后村隔山相望。隶属朱
吴镇。距镇政府驻地15公里,距市政府驻地30公里。
全村辖区面积约3.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53.3公顷,其余是山岚。适宜
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花生、蔬菜等。山岚主要以柞林为主,柞蚕收入较
高。
2002年,全村有141户,408人。有尹、郭、王、于、蒋等5姓,均为汉族,其
中人口最多的是王姓。
1954年,农村经济总收入2万元。197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30万元。2002年
,农村经济总收入227万元,人均纯收入2908元。第一、二、三产业占农村经济总收
入的比重分别是93%、0、7%。。

大事记

1941年八路军进驻,本村解放。
1953年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成立。
1966-1973年村投资15万元,修建库容10万立方米的水库1座,蓄水600立方米的
扬水站3个,总灌溉面积6.7公顷。
1978年投资10万元,改河道2公里,建石桥1座。
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84年投资2万余元,全村用上照明电。
1990年投资1万余元,村民用上自来水。
1992年投资2万元,建桥2座。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1955年,粮食亩产45公斤,总产7.2万公斤。1978年,粮食亩产120公斤
,总产9.6万公斤。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亩产200公斤。2002年,
粮食亩产562公斤,总产17万公斤。
1992年,全村植桑5.3公顷,总收入8万余元。1975-1984年,党支部带领群
众开发荒山,栽植柞树。2000年,柞蚕茧收入达11万元。
1988年以来,大力发展畜牧养殖业。1999年,羊存养量100余只,牛50余头
,兔2000余只,纯收入8万元。养猪由1978年的100余头,2000年增加到2000余头。
2002年,第一产业总收入210万元,其中农业82万元,林业3万元,畜牧养殖
业81万元,其它44万元。
第二、三产业1988年以来,村里办起面粉厂1个,油坊2座,商店2户,另有多人
从事运输业。2002年,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10人,收入17万元。其中运输业8万元
,商饮业3万元,服务业6万元。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解放前,98%的村民是文盲。建国初期,村十分重视扫盲工作。1950年
,成立下尹家小学。1956年,由联办村共同出资8万余元,修建新校舍,改建为下尹
家完小,教师8人,学生216人。改革开放后,学校设施逐步配套,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1993年,下尹家完小被评为海阳市教书育人先进单位。自建国至2002年,全村考取
大中专院校的学生13人。
人民生活解放前,常年人均粮食仅有80公斤左右。建国以后,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家家有余粮,户户有存款。2002年,人均粮食500公斤,全
村有农用运输车65辆,摩托车16辆,电话67部,彩电60台,电冰箱20台。
村庄建设建国前,街道破烂不堪,村民住房以草房为主,人均居住面积不足5平
方米。1986年以来,村统一规划街道和房屋建设,村民住上明亮的瓦房。2002年,人
均住房面积扩大到20平方米。
组织建设
中共基层组织建设1941年,乔风卿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村第一名党员。同年9
月,成立党支部,领导群众开展反奸、反特、反恶霸斗争,并组织支前队伍随军征战
。1947年,全村有党员10名。2002年,党员发展到21名。曾任村党支部书记的有王守
云、王新、王云祯、王振德、王德、尹廷祥、尹桂芝、王守京、王朋言、王振国、王
兆春、王强。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1941年9月,设村公所。1943年,改称村政府。1958年9月,改
称大队管理委员会。1968年6月,改称大队革命委员会。1980年12月,复称大队管理
委员会。1984年5月,始设村民委员会,下设民政、调解、民兵、治安、妇女等组织
。曾任村行政主要负责人的有王云安、王振德、王德、尹廷祥、王云祯、郭顺章、王
守京、王周、尹廷维、王朋福、王化、王振国、王兆春、王守勇、王富国。

人物

烈士名录郭台金郭孟章王守成
郭太璞于璞

撰稿:王振友审稿:王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