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河东村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4&A=2&rec=507&run=13

概况

明泰昌元年(1620年),王国尧、王国荣、王国秋等先后从二王家村迁居于此,初
命村名为东洙淘,后改名为大河东村。新中国成立后,更名为北河东。另一说为,因
村处南河东村之北,遂命名北河东村。
北河东村位于海阳市东北部,地处东经121°09′,北纬36°56′。东与虎
龙庄为邻,西与高家村、二王家村隔河相望,南与南河东村接壤。隶属朱吴镇,西南
距镇政府驻地7.5公里,南距市政府25公里。
全村辖区面积0.7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6.3公顷,适宜种植的农作物主
要有小麦、玉米、花生、苹果、大梨、蔬菜等。
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本村王孟刚、王孟俊、王孟英、王孟杰等,将
生意做到了北京城。后在北河东村建设起有代表性的清代建筑群--“南大胡同”,其
中的“北京四合院”,在方圆数十里内享有盛誉,北河东村被称为“小北京”。当时
仅有30余户,150余人,耕地面积近千公顷。至清朝末年,随着鸦片的输入,仅有40
几户的北河东村,多时竟有12人抽鸦片。
1900年,八国联军攻进北京城,在北京做生意的北河东人,先后逃回原籍,
村经济自此日渐衰退。到解放前夕,全村外出当长工的竟有30余人,沿街乞讨的有1
3人。
2002年,全村有111户,321人。全为王姓,均属汉族。
2002年,农村经济总收入343万元,人均纯收入3132元,第一、二、三产业
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比重分别是76%、11%、13%。

大事记

1938年春国民党鲁东行署处长林明九率部进驻本村,1940年2月撤离。
1939年秋胶东国民党24个司令之一的张金铭部被八路军击溃,其残部12人进驻本
村。
1941年本村解放。
1942年4月17日(农历三月初三日)县抗日民主政府公安局锄奸科在高家一带锄奸
,本村王之洲、王树善被处死。
1952年全村建立6个互助组。
1954年春成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5年与高家村、南河东等村成立一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970年春在村西建大口井1座,灌溉面积6.5公顷。
1982年冬全村用上电网供电。
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93年全村用上自来水。
1999年本村成为高家乡黄金梨第一村。
2000年农户土地重新调整,延长承包期30年。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1955年,粮食亩产100公斤左右。1978年,粮食亩产250公斤。1983年,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亩产500公斤。2002年,粮食亩产达到657公斤,总产
23万公斤。
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发展果业生产。至1978年,发展苹果3.3公顷,品种以小
国光为主,成为当时高家公社人均果树最多的大队。1987年以来,村党支部根据本村
的实际情况,发动群众继续栽植苹果,发展桑园,全村果园发展到6.7公顷,桑园近
2公顷。果业总收入最高年份达30余万元,桑园收入达5万余元。
2000年,羊存栏100余只,牛20余头,兔800余只,畜牧业收入达15万元。
2002年,第一产业总收入260万元,其中农业141万元,畜牧养殖业71万元,其它
收入48万元。
第二、三产业建国前,本村工业为空白。1970年,村集体建起面粉厂,结束了世
代用人工、牲口磨面的历史。后又相继建立了油坊、粉坊、豆腐坊。改革开放后,党
支部发动群众发展第二、三产业,先后发展起电气焊部、修理部和运输业等。2002年
,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达100人,收入83万元,其中工业38万元,运输业20万元,
商饮业20万元,服务业5万元。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本村历来崇尚文明,重视教育。解放前,由于贫穷落后,虽在20世纪3
0年代就已建小学,但有条件上学读书的人却寥寥无几。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
本村王复花钱买了个“九品大夫”,算是有史以来唯一有功名的人。1950年,政府在
本村重新建立小学,在校读书的学生达30余人。自建国至2002年,先后有10人考入大
中专院校。
本村俱乐部始建于1955年。民间老艺人吕文庆、王树江等演的京剧《空城计》、
《棋盘功》、《反江关》、《女起解》等剧目,在高家一带颇受好评。原乳山市吕剧
团团长、著名吕剧演员王淑芬,就是在这个俱乐部里培养出来的。本村民风淳朴,文
明守法。自建国至2002年的50多年中,全村无一人受到刑事处分。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粮食不足100公斤,过着极其贫穷的生活。建国
后,村民生活水平在逐年提高。1978年,全村人均粮食300多公斤。2002年,全村人
均粮食500多公斤,人均存款余额达2500元。全村有摩托车10余辆,各种运输车30余
部,电话70部,彩电80台,电冰箱30台,洗衣台10台,VCD机30台。
村庄建设建国前,村内街道、房屋破烂不堪,除“南大胡同”残留的北京四合院
外,其余大都是低矮、潮湿的茅草房。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村统一规划了
住宅区,建立了错落有序的新住宅。2002年,全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0平方米。
集体福利1971年,村建立合作医疗站,村民平常用药报销50%药费,病重住院报
销20%医药费。改革开放后,合作医疗站被村医生个人承包,基本做到小病不出村,
为村民的身体健康提供了良好的服务。

组织建设

中共基层组织建设1945年,王同成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本村第一名党员。194
6年1月,成立党支部,王树民任党支部书记。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先后开展了反奸
、反特、反恶霸的斗争。在解放战争中,积极发动群众参军参战。1947-1948年,先
后有30多名青年报名参加了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中,有8人为国
捐躯。1985年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年仅22岁的王芹生光荣牺牲。1949年10月,党员身
份公开,全村有党员5名。2002年,全村有党小组2个,党员26名。曾任党支部书记的
有王树民、王启德、王树志、王树丰、王树芹、王进开、王树坤、王洪芝。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1941年,设村公所。1943年,改称村政府。1958年9月,
改称大队管理委员会。1968年6月,改称大队革命委员会。1980年12月,复称大队管
委会。1984年5月,始设村民委员会,下设民政、调解、民兵、治安、妇女等组织。
曾任村行政主要负责人的有王学现、王民增、王波、王孝增、王树华、王同成、王洪
波、王树志、王洪星、王树坤、王洪芝。

人物

烈士名录王树朋王树芳王洪臣
王树南王玉龙王树臣王绍俊王延增
王芹生

撰稿:王连春审稿:王洪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