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河东村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4&A=2&rec=506&run=13

概况

明泰昌元年(1620年),在高家河东岸同时建两个村,本村居南,故命名南河东村

南河东村位于海阳市东北部,地处东经121°08′,北纬36°56′。东与冷
家村为邻,西与吴家沟村相望,南与乔家村接壤,北与高家村相连。隶属朱吴镇,距
市政府驻地25公里。
全村辖区面积约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5公顷,适宜种植的农作物主要
有小麦、玉米、地瓜、花生、苹果、蔬菜等。
2002年,全村有126户,326人,均为王姓,全属汉族。
2002年,农村经济总收入423万元,人均纯收入3198元,第一、二、三产业
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比重分别是76%、19%、5%。

大事记

1941年7月1日本村解放。
同年成立党支部。
1953年春成立第一个互助组。
同年冬成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981年对街道、胡同、房屋进行统一规划。
1983年春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同年用上电网供电。
同年改村西河道1条。
1991年冬安装自来水。
1993年在村前建大口井1座。
1999年冬在村西建大口井1座。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1955年,粮食亩产只有115公斤,总产4.6万公斤。1978年,粮食亩产2
60公斤,总产10.4万公斤。2002年,粮食亩产提高到639公斤,总产达到16万公斤。
1968年春,集体首次栽植苹果2.7公顷。1994年春,又栽植红富士苹果2.7公
顷,同时栽植板粟2.7公顷。
2002年,第一产业总收入320万元,其中农业200万元,畜牧养殖业100万元
,其它收入20万元。
第二产业建国初期,本村仅有粉坊等小手工业,从业人员6人,收入很少,仅够
自给。改革开放后,先后发展了食品加工、建筑业等。2002年,第二产业从业人员1
00人,收入80万元。
第三产业改革开放后,大力发展第三产业。2002年,第三产业从业人员10人,收
入23万元。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建国前,本村识字的人很少,小学文化水平的也只有三五人。建国后,
特别是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加大智力投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普及了
初中教育。自建国至2002年,全村共考取大中专院校的学生11人。
人民生活解放前,常年人均粮食仅有80公斤左右,不少人外出讨饭,好一点的户
,也只能半年糠菜半年粮。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村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1983年,人均粮食600公斤,解决了温饱问题。2002年,人均粮食800公斤,全村有
各种运输车50辆,摩托车20辆,电话50部,彩电70台,电冰箱20台。
村庄建设建国前,村内街道不整齐,房子破烂不堪,以草房为主,人均居住面积
不足6平方米。1981年以来,全村统一规划街道、房屋建设。2002年,有80%的农户住
上了宽敞明亮的瓦房,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4平方米。
集体福利1992年起,本村村民凡一次性交200元养老保险金者,每年由村集体补
贴20元,一直到补足200元为止。

组织建设

中共基层组织建设1941年,王富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7月,成立党支部,王
富荣任党支部书记。党支部成立后,先后开展了土改、复查、反奸、反特、反恶霸斗
争。1945年2月,组织10余人,随军参加讨伐赵保原战斗。在全国解放战争时期,为
国捐躯的烈士有5人。1949年10月,党员身份公开,全村有党员9名。2002年,有党小
组2个,党员24名。曾任党支部书记的有王富荣、王振基、王元德、王兆贵、靖吉奎
、王志敏。王志敏任职期间,村党支部多次被评为县级先进基层党组织。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1941年7月,设村公所。1943年,改称村政府,王兆全、王振
基、王兆堂先后任村长。1958年9月,改称大队管理委员会,先后有王同吾、王兆春
任大队长。1968年6月,大队管委会改称大队革命委员会,王海国、王兆堂、王振基
、王兆桂、王元升、王子众、靖吉奎先后任主任。1980年12月,复称大队管理委员会
,王子众、王元升先后任大队长。1984年5月,始设村民委员会,王元升、王志云、
王志敏先后任主任。1992年,本村被评为海阳市文明村。

人物

烈士名录王振叶王海雨王兆见
王兆均王兆同

撰稿:王海国审稿:王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