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崮村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4&A=2&rec=504&run=13

概况

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乔姓由胶县保村来此定居。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
姜姓由松树夼村迁来。村南有两座山相对,东山叫东黑崮、西山叫西黑崮。因村处崮
山之北,据此命名黑崮村。
黑崮村位于海阳市东北部,地处东经121°09′,北纬36°55′。东北与冷
家村为邻,南与仙人盆村相望,北与乔家村接壤。隶属朱吴镇,西距镇政府驻地7.5
公里,南距市政府驻地25公里。
全村辖区面积约3.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66.7公顷,山岚面积300公顷
。适宜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地瓜、花生、苹果、板栗、蔬菜等。
2002年,全村有460户,1250人,有姜、乔、王、薛等姓,均为汉族,其中
人口较多的是姜姓。
2002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403万元,人均纯收入3246元,第一、二、三产业
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比重分别是69%、29%、2%。

大事记

清顺治年间(1644-1662年)栖霞县牙山农民起义军领袖于七,因部下士兵被杀18
人,误以为是黑崮村所为,起兵杀死村民17人。
1940年4月国民党地方部队安廷庚部1个团来村驻扎。5月,在村北一次枪杀村民
18人。
1941年2月日军200余人进村扫荡3小时,抓走村民10人。
同年本村解放。
1945年2月八路军解放万第,击溃赵保原部。本村出民工190人,担架40副。
1947年6月本村48名青年一起参加人民解放军。
同年11月国民党五十四师占据凤城,县成立地雷爆炸队,抽调本村民兵、共产党
员姜玉代参加。其在臧家村北埋设的地雷,炸死敌人4名。
1948年冬出民工234人,参加淮海战役。
1951年为支援抗美援朝,共捐物、款计人民币3000元。
1952年成立第一个农业互助组,5户参加,姜兆奎任组长。
1953年秋成立第一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共14户参加,乔廷松任社长。1954年
秋又连续成立4个初级社,社长分别是姜玉代、姜兆本、姜兆旬、姜永生。5个初级社
共124户。1956年秋,合并成一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970年成立技术队,有队员20人。
1978年村技术队乔文堂、姜国华、姜树瑞等人,采用“反修l号”(临花1号)花生
做母本,“白沙171号”做父本,通过有性杂交,培育的“海花1号”花生良种获得成
功。至1985年,全国有24个省、市800余县引种,推广面积33.3万公顷。本年,获山
东省科技成果二等奖。
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97年投工0.7万个,投资1.3万元,将村内沿河1公里的主干道加宽、加高。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1955年,粮食亩产150公斤,总产37.5万公斤。1980年,粮食亩产381.
5公斤,总产95.36万公斤。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亩产564公斤,
总产14.1万公斤。2002年,粮食亩产551公斤,总产70万公斤。
1987年以来,村党支部发动群众栽植红富士苹果,同时加强老苹果园的管理
;并带领群众开荒造地33.3公顷,栽植板栗2万株。2000年,果品总收入达到11万元

2002年,第一产业总收入972万元,其中农业300万元,林业2万元,畜牧养
殖业620万元,其它收入50万元。
第二产业建国初期,本村仅有部分手工业,从业人数17人,收入仅够自给。改革
开放后,建起油坊、面粉厂、酿酒厂、羊毛衫加工点、纯净水厂、红炉等。2002年,
第二产业从业人员300人,收入400万元。
第三产业解放初,本村只有一个挑货郎,走街串巷卖豆腐,收入很少。改革开放
后,党支部带领和支持群众发展第三产业,先后发展起电气焊组、修理部、商店等。
2002年,第三产业从业人员20人,收入31万元,其中商饮业30万元,服务业1万元。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1943年,成立黑崮小学。1982年,黑崮小学合并到高家中心小学。200
0年,在校学生达到139名。自建国至2002年,由原籍考入大中专院校的学生42名。
村重视科技人员的培养,有高级农艺师1名。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粮食不足100公斤。建国后,村民生活水平不断
提高。1957年,全村人均粮食200公斤。1975年,人均粮食380公斤,全村总收入23万
元。2002年,全村有各种运输车117辆,摩托车38辆,电话135部,彩电370台。
村庄建设建国前,村内街道不整,村民住房以草房为主,人均住房面积仅5.5平
方米。1980年,建造了1幢2层科研楼,占地1500平方米。1980年以来,全村共建新房
40多幢、160余间,均为玻璃门窗,青红瓦房。2002年,人均居住面积达到20平方米

集体福利1992年,村集体投资15万元,全村吃上了自来水。1993年,投资8.5万
元,安装了闭路电视,活跃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组织建设

中共基层组织建设1942年3月,姜兆顺由张汇川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本村
第一名党员。同年10月,成立党支部,姜兆顺任党支部书记,姜明献任组织委员,乔
廷松任宣传委员。在党支部的领导下,村里成立了互助组,并先后开展了反奸、反特
、反恶霸斗争。1945年,组织村民190人,支援万第战斗。1948年,组织234人参加淮
海战役。曾任党支部书记的有姜兆顺、姜玉友、姜兆奎、姜福山、姜玉代、姜玉民、
姜永生、姜仙臣、姜从强、姜善良、姜从明。2002年,全村有党小组8个,党员52名

1990年,村党支部被评为海阳县先进基层党组织。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1942年5月,设村公所。1943年,改称村政府。1958年9月,改
称大队管理委员会。1968年6月,改称大队革命委员会。1980年12月,复称大队管理
委员会。1984年5月,始设村民委员会,下设民政、调解、民兵、治保、妇女、青年
等组织。曾任村行政组织主要负责人的有姜廷义、姜兆奎、姜玉瑞、姜兆荀、姜书柏
、姜从民、姜富海、姜善竹、姜从山、姜恩正、姜从明。
1994年、1996年,村委会被评为海阳模范村民委员会。

人物

烈士名录姜树奎姜树志姜树同
姜树崇姜昆姜兆永乔廷本姜伯意
姜玉立姜吉奎姜国祥姜树松姜树安
姜兆聪乔廷周姜兆芬姜树友

撰稿:姜兆科审稿:姜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