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泉庄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4&A=2&rec=501&run=13

概况

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建村,因村处高家之南而命村名南庄。另一说为,薛
姓从北桃口村来此建村,因当时村后有一土堆,其形如猪,遂命名猪桃村。后有姜、
高、任姓迁来定居。因大多数人租种北洛村地主的土地,似北洛地主的庄子,又居北
洛村之南,故改村名叫南庄。1981年,因重名又改名清泉庄。
清泉庄位于高家村西南2公里处,地处东经121°07′,北纬36°55′。西南
与上孙家村接壤,西北与北洛村接连,北与吴家沟村隔公路相望。隶属朱吴镇,距镇
政府驻地6公里。
全村辖区面积约1.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1.3公顷,主要农作物有小麦
、玉米、花生、苹果等。有山岚46.7公顷,盛产板栗。
2002年,全村有137户,364人。有姜、高、薛、任、吕等5姓,均为汉族。
2002年,农村经济总收入426万元,人均纯收入3037元,第一、二、三产业
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比重分别是93%、5%、2%。

大事记

1941年本村解放。
1947年进行土改复查,贫苦农民分得了土地。
1952年成立第一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有18户参加。
1959年在村南1公里处修建小(二)型水库。
1982年投资3万元,全村通电,结束了油灯照明的历史。
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92年投资2万多元,用上自来水。
1999年延长土地承包期,期限30年。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1955年,粮食亩产不足100公斤,总产不足7万公斤。1983年,实行家庭
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亩产500公斤,是建国初期的5倍。2002年,粮食亩产629公斤
,总产22万公斤。有丰水梨12公顷,干杂果6.7公顷。第一产业总收入396万元,其中
农业385万元,林业8万元,畜牧养殖业2万元,其它1万元。
第二产业改革开放后,第二产业得到发展。2002年,第二产业从业人员50人,收
入23万元,其中工业3万元,建筑业20万元。
第三产业改革开放后,发展了运输业和商饮业。2002年,第三产业总收入7万元
,其中运输业6万元,商饮业1万元。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1952年,本村成立小学,在校学生35人。1996年,村小学并入高家完全
小学。自建国至2002年,全村考入大专院校者13人。
人民生活解放前,常年人均粮食不足100公斤,吃不饱,穿不暖。建国后,村民
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人均粮食达到250公斤,解决
了温饱问题。2002年,人均粮食346公斤,全村有各种运输车35辆,摩托车20辆,电
话40部,彩电45台,电冰箱15台。
村庄建设建国前,村内街道凹凸不平,住房几乎全是草房。1998年,村投资600
0元,拆掉挡道旧房,将街道整直整平,旧草房大都改建起瓦房。2002年,人均居住
面积由建国前的7平方米,提高到23平方米。

组织建设

中共基层组织建设1944年,高孟杰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村成立党支部,时有党
员5人。党支部由高孟杰、姜志本、姜文田组成,高孟杰任党支部书记。之后,高振
彬、姜志芳、薛同文、姜志明、姜志海、姜志全、高延庆相继任村党支部书记。200
2年,有党员25名。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1945年7月,设村政府,高振彬任第一任村长。1958年9月,改
称大队管理委员会。1968年6月,改称大队革命委员会。1980年12月,复称大队管理
委员会。1984年5月,始设村民委员会。曾任村行政主要负责人的有姜志本、高学文
、任绍志、姜志海、高延庆。

人物

烈士名录薛玉亭姜自忠高步云
高学武

撰搞:任绍志姜树臣

审稿:高延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