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寨后村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4&A=2&rec=500&run=13

概况
清顺治二年(1645年),张姓从皇王寨村迁至此地建村。因附近有前、中、后三个
军寨遗址,本村居后寨之北,故命村名后寨后。后有孙、任姓等自外地迁入。
后寨后村位于海阳市北部,东与下院口村相接,西与苍山村为邻,东北与南
柳村接壤。隶属朱吴镇,距镇政府驻地8公里,距海阳市政府驻地24公里。
全村辖区面积不足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73.3公顷,适宜种植的农作物
主要有小麦、玉米、地瓜、芋头、花生、苹果、蔬菜等。
2002年,全村有178户,483人。均为汉族。有张、孙、任等3姓。
2002年,农村经济总收入424万元,人均纯收入3164元,第一、二、三产业
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比重分别是92%、4%、4%。

大事记

1941年4月2日八路军进驻,本村解放。
1946年5月第一个合作社(村社)成立。
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85年安装自来水。
1998年冬全村出义务工,建起2座水库,灌溉面积26.7公顷。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1955年,粮食亩产135公斤,总产1.485万公斤。1978年,粮食亩产300
公斤,总产3.3万公斤。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亩产达到550公斤。
2002年,粮食亩产628公斤,总产23万公斤。
1987年以来,村“两委”发动群众栽植苹果,品种有红富士、乔纳金、红星
等。2000年,苹果收入达到90万元。
2002年,全村第一产业总收入391万元,其中农业325万元,林业4万元,畜
牧养殖业45万元,其它收入17万元。
第二、三产业建国前,本村仅有网扣加工等小手工业,收入很少。1985年,办起
纸箱厂,从业人员40人。1964年,办起磨坊,后又发展起粉坊、油坊及建筑、运输、
饮食等行业。2002年,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达到95人,收入33万元,其中建筑业1
8万元,运输业8万元,商饮业5万元,服务业2万元。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1986年,村建小学。自建国至2002年,由原籍考入大中专院校的学生1
6人,其中博士研究生1名,硕士研究生1名。
本村秧歌是海阳大秧歌主要流派之一,因武架功夫而闻名海阳。村民还善于
唱京剧,属京剧爱好村之一。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粮食90公斤左右。建国后,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1975年,人均粮食450公斤,温饱问题基本解决。2002年,全村有各种运输车102辆,
摩托车52辆,电话45部,彩电110台,电冰箱7台,洗衣机2台。
村庄建设建国前,村内街道不整齐,住房低矮破烂,以草房为主,人均居住面积
不足5平方米。1983年,村统一规划街道,整修南北大街,几经拓展,街道可通行双
排车。1984年,村统一规划新房区600平方米,盖起宽敞明亮的瓦房。2000年,统一
规划新房区2400平方米。2002年,人均住房面积由建国前的8平方米,扩大到20平方
米。

组织建设

中共基层组织建设1937年,张永明在栾家村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9月(农历八
月十五日),张华斌经下涝泊村孙吉山的介绍,在本村东南崖高梁地里入党。1941年
1月,成立党支部,张华斌任党支部书记,张永明任宣传委员,任寿章任组织委员。
在党支部的领导下,1941年组织支前队20人参加榆山会战。1945年除夕夜,派出支前
队50人参加万第战斗。1947年,派出支前队100人参加鲁南会战。1949年,派出9人参
加淮海战役。本年10月,全村有党员23名。2002年,有党小组4个,党员34名。曾任
村党支部书记的有张华斌、张守武、张永江、张守同、张太义、张守国、张守太。
1999年,村党支部被评为海阳市先进基层党组织。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1945年1月,设村政府。1958年9月,改称大队管委会。1968年
6月,改称大队革命委员会。1980年12月,复称大队管理委员会。1984年5月,始设村
民委员会,下设民政、调解、民兵、治安、妇女等组织。曾任村行政主要负责人的有
张守武、张守产、张永江、张守同、张守太、张成海、张太义。1999年5月起,张守
太再任村委会主任。

人物

人物简介张义忠(1907-1942)抗日烈士。1937年参加工作,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
党。1942年,任牟海县大队长,在文登同日军战斗中牺牲。
烈士名录张义忠张永智张寿先
张太合张寿文张永臣张太忠

撰稿:张太鹏审稿:张守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