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埠庄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4&A=2&rec=50&run=13

概况

明崇祯年间(1628-1643年)建村。因建村于大河东岸的烧瓦窑附近,故命村名瓦
埠庄。
瓦埠庄村位于海阳市城区东部,地处东经121°14′,北纬36°48′。东与
塔儿庄为邻,西与南城阳村相接,南与镐地村相连,北与北城阳村相望,西距海阳市
政府驻地8公里,隶属方圆街道办事处。
全村辖区总面积约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60公顷,适宜种植的作物主要
有小麦、玉米、地瓜、花生、大豆、苹果、桑、蔬菜等。
2002年,全村170户,470人,有王、张、高、吴、隋、杨、姜、邢、程、成
、唐、邵、徐、盛、薛等15姓,均为汉族,其中人口较多的是王姓。
1954年,农村经济总收入2万元。197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0万元。2000年
,农村经济总收入470万元,人均纯收入2300元。2002年,农村经济总收入705.6万元
,第一、二、三产业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比重为58.5%、23.1.%、18.4%,人均纯收入
2900元。

大事记

1942年本村解放。
1947年进行土改复查。
1955年建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6年成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963年建大型烧瓦厂。
1973年在村北建宽25米、长50米的大口井。
1982年在村西建宽50米、长100米的大口井。
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1955年,粮食亩产90公斤。1978年,粮食亩产440公斤,总产25万公斤
。1983年,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由于气候的影响,当年粮食亩产260公斤。1994年
,全村划出一级地26.7公顷建立了桑园。2002年,粮食亩产389公斤,总产16.9万公
斤,第一产业收入412.8万元,其中农业收入183.6万元,林业收入11万元,畜牧业收
入12万元,渔业收入201.1万元,其它收入5.2万元。
第二产业建国前,本村基本上没有工业项目。1963年,建起了砖瓦厂。1973年,
村又建起了粉碎厂、粉坊等,但规模不大。改革开放后,村又建起了肉食品加工厂。
2002年,第二产业收入163万元,其中工业收入105万元,建筑业收入58万元。
第三产业改革开放后,村支部引导群众发展第三产业,先后办起了小商店、自行
车修理铺和个体运输、商饮服务业等。2002年,第三产业收入129.7万元,其中运输
业收入16万元,服务业收入87.2万元,商饮业收入26.5万元。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1970年,村党支部以培育人才为本,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修建新校舍8
间,儿童入学率达100%,1998年,全民出资建成中心小学,1-5年级的学生,全部到
中心小学读书。
人民生活解放前,本村共有70多户,其中讨饭的就有14户,给地主做长工的30多
人,村民过着半年糠菜半年粮的生活。建国后,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56年,全
村人均粮食180公斤。2002年,全村有手扶拖拉机90辆、摩托车50辆、电话110部、彩
电100台、电冰箱30台。
村庄建设建国前,村内街道极不整齐,破烂不堪,村民住的都是破草房。1980年
,村党支部统一规划街道,建立新房区。2002年,人均居住面积达30平方米。

组织建设

中共基层组织建设王明俭是本村第一名中共党员。1942年成立党支部,王明俭任
党支部书记,带领村民斗地主,分田地,反恶霸。1949年党员身份公开,全村有党员
20名。2002年,有党员30名。先后有王明俭、王守彬、吴宗智、张奎信、唐绍先、邢
桂心、邢述才、吴宗信、王美、王才、吴长江、高瑞福等任党支部书记。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1942年设村公所。1943年改称村政府。1958年,改称大队管理
委员会。1968年,改为大队革命委员会。1980年,复称大队管理委员会。1984年,始
称村民委员会,下设民政、调解、民兵、治安、妇女等组织,先后有高吉安、王守彬
、成忠信、吴宗义、吴宗信、王学、邢述经、王才、邢树龙、王同、高瑞福任村行政
主要负责人。2002年4月起,张发任村委主任。

人物

人物简介马介臣(1904-1985)原名姜连欣。祖籍莱阳县辛庄,1945年迁居瓦埠庄
。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党的地下工作,系海阳早期中共党员之一,终生致力
于武装工作。在白色恐怖年代,他昼伏夜出,露宿野餐,多次指挥战士从顽敌手中夺
枪。仅东、西苟格庄战斗,即从强敌手中夺得长短枪27支。他领导的锄奸反霸斗争,
土豪劣绅闻风丧胆。1941年,马介臣首任县武装大队大队长,后任县独立营营长,为
保卫红色政权立下汗马功劳。
烈士名录姜芹王守云邢桂才

撰稿:高吉强审稿:张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