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夼村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4&A=2&rec=497&run=13

概况

清顺治三年(1646年),姜万胜从北槐树底村迁来,建村于山口。因古时此处曾设
军寨,故命村名为寨口,后演变成宅夼村。
宅夼村位于朱吴镇西北部,地处东经121°04′,北纬36°55′。西北与上
院口村为邻,南与蜜蜂涧村相连。隶属朱吴镇,距镇政府驻地4公里,距市政府驻地
20公里。
全村辖区面积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4.3公顷,适宜种植的农作物主要
有小麦、玉米、地瓜、花生、大豆、苹果、蔬菜等。
2002年,全村共62户,140人。有姜、栾、高、于等4姓,均为汉族,其中姜
姓人口较多。
1954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8万元。2002年,农村经济总收入提高到136万元
,人均纯收入3064元,第一、二、三产业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比重分别是54%、24%、
22%。

大事记

1942年本村解放。
1943年本村第一个合作社(村社)成立。
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1955年,粮食亩产100多公斤。1978年,粮食亩产260公斤,总产5.6万
公斤。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亩产提高到400多公斤。2002年,粮
食亩产达到578公斤,总产6万公斤。
1978年以来,村党支部发动群众栽植山楂、苹果、板栗、大樱桃等。2000年
,果品总收入达到6万元。
改革开放后,有2户村民承包了村南的荒滩,建起养猪场;有十几户在家庭
院内搞起了养猪,80%的农户家中饲养了猪、羊、牛等牲畜。2000年,畜牧养殖业收
入达到10万元。
2002年,第一产业总收入74万元,其中农业43万元,林业5万元,畜牧养殖
业25万元,其它收入1万元。
第二产业改革开放以后,村办起了粉丝厂、砖瓦厂、面粉厂,发展了建筑业。2
002年,第二产业从业人员64人,总收入32万元,其中工业16万元,建筑业16万元。
第三产业1951年,办起了供销合作社代销店。改革开放后,第三产业得到发展。
2002年,全村第三产业从业人员25人,收入30万元。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解放初期,本村只有20多户,没有学校,学生上学要到邻村。1960年,
成立宅夼小学,有教师1名,教1-5个年级,有学生十几人。1994年8月,并入上院口
学校。1979-2002年,由原籍考入大中专院校者6人,其中1人考取研究生。
人民生活建国前,村民常年人均粮食仅100公斤左右。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
以来,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02年,全村有各种机动运输车10辆、电话30部、彩
电20台、电冰箱10台。
村庄建设建国前,村民大都住草房、旧房,拥挤不堪。1983年以来,随着经济的
发展,大都住上新瓦房。2002年,人均住房面积由建国前的5平方米,扩大到15平方
米。
集体福利1979年,村投资自行发电。1990年,投资安装自来水。1995年,投资安
装了闭路电视。

组织建设

中共基层组织建设1930年10月,李永芳在蜜蜂涧村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本村第
一名党员。1937年1月成立党支部,李永芳任党支部书记。在党支部的领导下,先后
开展了反奸、反特、反恶霸斗争,组织支前队支援前线,先后有8人参军。1947年10
月,有党员10人。2002年,全村有党员17名。曾任党支部书记的有李永芳、李香国、
任桂芬、姜志英、姜志善、姜振善、栾振军、姜振太、姜振松、纪言芬、栾振军、于
旭滨、姜振虎。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1942年1月,设村公所。1943年,改称村政府。1958年9月,改
称大队管理委员会。1968年6月,改称大队革命委员会。1980年12月,复称大队管理
委员会。1984年5月,始设村民委员会,下设民政、调解、民兵、治安、妇女等组织
。曾任村行政主要负责人的有栾振芳、姜振祥、姜连英、姜志善、姜振义、姜振龙、
姜中学、栾振军、姜振喜、于旭滨、姜振虎。

人物

人物简介栾绪辉1930年生,大专文化。1947年,参加人民解放军。1948年,加入
中国共产党。曾任班长、排长、教导员,海军团政委、师政委等职。荣立三等功2次

撰稿:姜振才审稿:姜振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