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格庄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4&A=2&rec=492&run=13

概况

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张东福携妻小自即墨县双山村逃荒至此,至今已历
27世。当时姜姓先由宅夼村搬来,称占山户。张东福住了不久,因荒凉饥饿,便带妻
小离开此地。后到过很多地方,都没找到满意的安身之所,只好又回到这里定居。因
他们去而复来,故命村名为来过庄。后来叫白了,便叫成来格庄。约500年前,杨姓
从山中涧村迁来定居,3姓和睦相处至今。后因境内林木满山,花草遍地,于是又在
“来”字上加了个“草”字头,改为莱格庄。
莱格庄位于朱吴镇西部,地处东经121°03′,北纬36°53′。东与龙湾泊村为
邻,南与牛岭山村相连,西与七寨村毗邻,北与蜜蜂涧村隔山相望。隶属朱吴镇。东
距镇政府驻地5公里,南距市政府驻地20公里。
全村辖区面积8平方公里,耕地180公顷,山岚200公顷,适宜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有
小麦、玉米、芋头、花生、大豆、苹果、梨、桃、板栗、核桃等。其中苹果为支柱产
业,有果园34.1公顷。正常年景,苹果总产16万公斤左右。
2002年,全村有470户,1228人。有张、孙、刘、于、杨、栾、姜、李等8姓,均
为汉族。
1954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1万元。197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32万元。2002年,农
村经济总收入724万元,人均纯收入3419元,第一、二、三产业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
比重分别是72%、9%、19%。

大事记

清宣统二年(1910年)张明举联合四乡八社的贫苦农民起义,参加包围海阳县城(
城里)、抗捐抗税斗争,县令方奎吓得越墙而逃。
1933年本村第一个党小组诞生,组长杨兆本。
1941年2月2日八路军五支队十六团一营进驻,本村解放。
同年村伪保长张成瑞勾结赵保原,抓走杨兆本、张京信、张永法等17人,押到新
庄头村施以酷刑,追逼口供。
1942年10月日伪军发动空前规模的残酷的大扫荡,实行灭绝人性的“三光”政策
。烧毁“募捐团”募集的军粮3万多公斤、学校校舍3间,杀死3人,抓走3人。
1944年冬开展减租减息运动,清算出地主富农土地124公顷。
1947年秋开展土改复查运动。
1949年遭风灾,高杆作物颗粒不收。
1954年成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社长杨春元。
1956年成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974年在村东建占地0.8公顷的大口井,蓄水16000立方米。
1979年全村用上电网供电。
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95年中共烟台市委书记杜世成来本村看望烈军属。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1955年,粮食亩产80公斤。1978年,粮食亩产300公斤,总产56.7万公
斤。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亩产420公斤,总产比1978年增加22.6
8万公斤。2002年,粮食亩产达到652公斤,总产70万公斤。
1985年以来,村党支部发动群众发展果业。2000年,全村果园面积达到34.1公顷
,收入98.4万元。
2002年,全村第一产业总收入521万元,其中农业224万元,林业6万元,畜牧养
殖业286万元,其它收入5万元。
第二产业1963年,大队建起油坊。1965年,建面粉厂。1969年,建起砖瓦厂、红
炉,从业人员20人。1985年,建木材加工厂,当年利税1.8万元。后建面粉厂3家,油
坊2家,食品厂1家。2002年,全村第二产业从业人员150人,收入62万元,其中工业
48万元,建筑业14万元。
第三产业1948年,村民集资办起合作社(村社),规模不大,收入微薄。1954年,
办起供销合作社代销店,从业人员5人,收入1200元。改革开放后,村党支部鼓励和
支持村民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先后由个体户办起电焊部2家,商店5家,修理店6家。
2002年,全村第三产业从业人员100人,收入141万元,其中运输业18万元,商饮业1
04万元,服务业19万元。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1940年,成立莱格庄完全小学,设1-6年级6个班,有教职员工8人,李
房正任教导主任,在校学生140多人。1942年,莱格庄小学规模扩大,由孙俊卿(峻青
)任主任教员,在校学生110多人。1969年,大队修建标准教室12间,设初中班1个班
,小学1-5年级5个班,教师8人,在校学生180多人。1975年,又增建标准校舍28间,
设初中班,入学率一直保持在98.5%以上。自建国至2002年,全村考入大中专院校的
学生41人。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粮食不足100公斤。建国后,村民生活水平不断
提高。1978年,全村人均粮食350公斤,油料8公斤。2002年,人均粮食400公斤,全
村有运输车218辆,摩托车120辆,电话216部,彩电320台,电冰箱88台。
村庄建设解放前,村内只有一条街,弯曲狭窄。村民住房全是草房,人均住房面
积不足6平方米。1972年,从村前、沿河北边修起东西长1000多米,宽8米的大街。2
0世纪90年代后,山山修起盘山路,农用车辆皆可通达。全村大部分为瓦房,并建二
层楼5栋。2002年,人均住房面积扩大到20平方米。
集体福利1990年,投资4000元购买电影放映机1台,每周至少为村民放1次电影。
1995年,村投资补贴村民,安装了闭路电视。
组织建设

中共基层组织建设1933年,杨兆本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本村第一名党员。同年
,经杨兆本介绍,先后发展杨兆龙、张永坤、张元寿、张吉荣等人入党,成立第一个
党小组。1941年3月,成立党支部,张元寿任党支部书记。之后,曾任党支部书记的
有杨春元、张允合、张海山、张公民、杨振璞、杨振福、张凤海、张守利、杨宝民、
张甫羽。2002年,全村有党员66名。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1941年3月,设村公所。1943年,改称村政府。1958年9月,改
称大队管理委员会。1968年6月,改称大队革命委员会。1980年12月,复称大队管委
会。1984年5月,始设村民委员会。曾任村行政主要负责人的有张永明、张京明、杨
兆太、张学保、张永坤、张吉令、张允合、姜志书、张太顺、杨振政、杨振柱、杨振
璞、张永志、张风安、张甫羽、张甫民、张振卿。1999年6月起,张甫羽复任村委会
主任。

人物

人物简介张明举(1866-1911)贫民出身,好打抱不平,四乡八社的邪恶势力闻名
丧胆,恨之入骨。清宣统二年(1910年),他参与了宋喧文、高启旺、王令等组织领导
的海阳抗捐抗税斗争,率领万余人围攻海阳县城(今凤城),攻进县衙,砸了大堂,县
令方奎吓得逃匿。6月8日,又与高启旺、王令一道组织发动了闹乡社耆、吃大户的斗
争,使各地土豪劣绅惶惶不可终日。次年五月惨遭杀害。
张京治1906年生。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以教书为掩护,做党的地下工作。
1947年7月,任海阳县武装部副部长。1948年3月,奉命随军南下。解放后,曾任中共
郑州市委书记、贵州省某地区地委书记等职。
杨兆龙1909年生。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春参加八路军,曾任班、排、
连、营、团长等职。1954年,任武汉军区坦克师师长。1956年,调任连云港市劳改处
处长。1959年,任内蒙古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院长。
张凤举1935年2月生。曾任榆山区教师。1956年投笔从戎,在北海舰队青岛海军
司令部供职,先后任秘书、营教导员、团政委、师政委(大校军衔)等职。其书画作品
被辑入《国际现代书法选》、《中国当代画家作品集》、《当代书法家诗词墨迹选》
、《当代书法家墨迹选》、《中国当代诗画人才博览》、《中华当代书法艺术家》等
书。作品在中国翰园碑林镌刻上石,《当代书法家传记》也有其名。
张凤国1943年生,1968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分配在山东电台任新闻记者。
1972年调任中共海阳县委秘书。1983年任黄崖公社党委书记。1984年1月,代理海阳
县人民政府县长,同年5月当选为县人民政府县长。1986年,调任山东省体育技术学
院党委书记。1990年,任山东省乡镇企业管理局副局长。1986年以来,利用业余时间
长期研讨《紫微斗数全书》,并出版了《宇宙、人生、密码》专著。在1993年、199
5年、2001年全国疾病、生命信息预测研讨会上,有6篇论文被评为优秀论文,其中《
太极图即宇宙生物钟》一文,被载入《中国世纪英才论著精粹》一书。1998年以来,
其事迹被选入70余种著名书典。
张学顺1953年2月生,中共党员。1969年8月参加工作。1977年8月,毕业于昌潍
医学院。海阳市第三人民医院院长、主任医师,兼任烟台市医学会呼吸专业委员会副
主任委员,烟台市第九、十届政协委员,为海阳市最年轻的主任医师。主持研究的《
中西医结合“四联法”治疗支气管哮喘临床研究》课题,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先后获
海阳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第四届世界传统医学大会国际优秀成果奖、烟台市科技进步
三等奖。主持研究的《“冬病夏治”法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预防性干预的临床
研究》课题,2002年通过省级鉴定,达到国内领先水平,2003年获海阳市科技进步一
等奖。主持研究的《血稀生命平衡疗法治疗脑血栓形成临床应用研究》课题,获海阳
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烟台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几年来,共获各级科技进步奖13项。先
后主编和参编医学著作7部,在省级以上医学刊物发表医学论文36篇。其中有3篇发表
在《中华航海医学与高气压医学杂志》等全国医学刊物上。1994年,被评为海阳市专
业技术拔尖人才。2000年以来,先后被评为烟台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全国乡镇卫生
院优秀院长、烟台市劳动模范。
烈士名录张永柱杨春法张云俭
姜志成张文全张文令张文孟张学本
张盂正张文润张文张元柱杨春海
张文卿杨春凤(女)张景湖杨春秋
张永顺张永洽

撰稿:杨进程审稿:张甫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