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山中涧村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4&A=2&rec=486&run=13

概况

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杨姓从沟杨家村迁来建村定居。因此处群山环抱,
并有一条小河自东向西穿村而过,故命名山中涧村。1962年分为两个行政村,因本村
居北,遂称后山中涧村。
后山中涧村位于海阳市中部,朱吴镇东南部,地处东经121°08′,北纬36
°53′。东与仙人盆村为邻,南与九岭夼村接壤,西接烟凤公路,北与黑崮村、上孙
家村相交。隶属朱吴镇。
村四周群山起伏,最高海拔518米,素有“海阳屋脊”之称。从烟凤公路入
村西道约200米处,有一巨石,上刻“镇妖石”三个大字,是为拍摄著名电影《地雷
战》而立。沿村道向东至村西头约1.5公里的山沟,溪水清清,怪石嶙峋,山林茂盛
,因拍摄《地雷战》而闻名。村东北有远近闻名的跑马岭山脉,传说秦始皇东巡蓬莱
时,曾在此跑马,故名跑马岭。山上约有2000平方米的开阔场地,电视转播台、电信
局、联通等多家单位,均在此地建房设塔,传递信息。
全村辖区面积约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31.3公顷。适宜种植的农作物主
要有小麦、玉米、花生、芋头、苹果、大樱桃等。
2002年,全村有320户,998人,全属汉族。自然增长率为-2.5‰。除张姓、
辛姓各2户外,其余均为杨姓。
1954年,农村经济总收入约6万元。197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42万元。2002
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095万元。第一、二、三产业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比重分别是3
9%、52%、9%。
大事记

1940年10月日军扫荡,用刺刀挑死本村妇女1人,伤2人。
1941年八路军进驻,本村解放。
1946年第一个合作社(村社)成立。
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86年烟台市电视台在跑马岭上建起转播台。
1997年投资10万元,安装自来水。
同年投资12万元,建起高标准教学楼1栋。
1998年投资30余万元,硬化村内街道。
同年引进外资20余万元,建起朱吴乡第一个水果冷风库,库容300吨。
1999年3月投资15万元,拓宽了村通烟凤公路的道路。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1955年,粮食亩产75公斤。1978年,粮食亩产230公斤。1983年,实行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亩产提高到380公斤,比1978年增长150公斤。2002年,粮
食亩产达到549公斤,总产33万公斤。
1993年以来,村党支部、村委会发动群众栽植水果、干杂果,以大樱桃为主
。2000年,果品收入80万元。
2002年,全村第一产业总收入430万元,其中农业250万元,畜牧养殖业150
万元,其它收入30万元。
第二、三产业1993年,开始发展第二、三产业。2002年,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
320人,总收入665万元,其中工业215万元,建筑业350万元,运输业25万元,商饮业
75万元。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1941年,成立后山中涧小学,学生来自前山中涧和后山中涧两村。197
3年,成立联合中学,后并入乐畎联中,村只设立小学。2000年,小学并入乐畎完小
,村仅留幼儿园。自建国至2002年,全村共考取大中专院校的学生33人。
村重视科技教育。1993年以来,多次组织人员外出参观学习,聘请专家来村
授课。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粮食不足100公斤,只能靠半年糠菜半年粮食维
持生活。建国后,村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1957年,人均粮食260公斤。1978年,人
均粮食400公斤,温饱问题基本解决。改革开放后,村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2002
年,人均粮食达到750公斤,人均存款余额2000元,全村有各种机动运输车165辆,摩
托车32辆,电话158部,彩电220台,电冰箱45台,洗衣机10台,液化气灶270余套。
村庄建设建国前,村内房屋破烂不堪,住房以草房为主。建国后,经村里统一规
划,大街进行了整修。1998年,村党支部、村委发动群众硬化街道路面,并安装了路
灯,有6户村民住上了楼房。1994-2000年,修成了本村所有的盘山路,人力物力总投
资约60余万元。
集体福利1983年,村购买16mm电影放映机1台,自放电影。1995年,投资5万元,
安装了闭路电视。1997年,建起自来水。后因水源不足,再建蓄水池,解决了村民的
吃水问题。1994年开始,逢年过节,村集体对65岁以上的老人都送给款物;对不满1
8岁的独生子女,每年都予以一定的物质奖励;对考取大专以上的学生,每人奖励20
0元。

组织建设

中共基层组织建设1938年,杨春芳在蜜蜂涧村其亲戚家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本
村第一名党员。1942年2月,成立党支部。1949年10月,党员身份公开,全村有党员
9人。2002年,全村有党小组5个,党员53名。曾任村党支部书记的有杨吉智、杨振林
、杨连凤、杨志坤、杨立法、杨桂君。杨桂君担任党支部书记期间,村党支部多次被
评为先进基层党支部。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1942年8月,成立村公所。1943年改称村政府。1958年9月,改
称大队管理委员会。1968年6月,改称大队革命委员会。1980年12月,复称大队管理
委员会。1984年5月,始设村民委员会,下设民政、调解、民兵治安、妇女等组织。
曾任村行政主要负责人的有杨明仁、杨俊卿、张还德、杨殿兴、杨志敏、杨桂福、杨
立法、杨立国、杨桂君。
人物

人物简介杨惠民1923年生,中共党员。1945年参加工作,曾任中共大连市委组织
部办公室主任、大连工业专科学校党委书记兼校长、沈阳化工学院院长、连云港化学
矿业专科学校党委书记兼校长等职。1981年,任沈阳化工学院党委书记。
杨连凤1930年9月生,中共党员。曾任村党支部书记。1963年、1964年,连续两
年出席山东省社会主义农业建设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代表会议,被授予省农业建设积
极分子光荣称号。
烈士名录杨连山杨志喜杨志强
杨振思杨同金杨洪喜杨洪福杨振东
杨庆章杨志祥杨志成杨志义杨信庆
杨振华杨沛林

撰稿:杨京功审稿:杨桂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