瓮窑头村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4&A=2&rec=482&run=13

概况

明初,建村者以烧瓮为生,故命村名瓮窑头。另一说,因建村于烧瓮的窑场之东
,遂命名瓮窑头村。再一说为,明朝末年,孙姓由云南迁此建村定居,因建村处四周
环山,地形如瓮,不到近前不见村,故名瓮窑头村。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赵
、刘、吴等姓迁来,后有姜、张、丛、董等姓相继迁入。
本村位于朱吴镇西南部,地处东经121°05′,北纬36°52′。东南邻乐畎
村,西接杨格庄,南连纪家庄,北靠朱吴村,隶属朱吴镇。
全村辖区面积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86.7公顷,适宜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有小
麦、玉米、花生等。
2002年,全村有212户,525人,人口自然增长率-2.2‰。有孙、赵、姜、张
、丛、董等6姓,均为汉族,其中人口较多的是孙姓。
1954年,农村经济总收入20万元。197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85万元。2002年
,农村经济总收入397万元,人均纯收入3130元,第一、二、三产业占农村经济总收
入的比重分别是90%、6%、4%。

大事记

1940年八路军十四团被服厂进驻本村。
1941年春八路军进驻,本村解放。
1944年3月16日日军在向本村扫荡途中,孙举龙指挥村自卫团在村南山用土炮、
石雷对其进行了截击。
1954年本村第一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成立。
1976年开采磷矿。1978年5月,因磷矿石品位低停产。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1955年,粮食亩产110公斤,总产量11万公斤。1978年,粮食亩产250公
斤,总产22万公斤。2002年,粮食亩产达到586公斤,总产27万公斤。
1996年,朱吴乡政府组织全乡劳力在本村搞山区开发,村组织村民栽植板栗
6.7公顷。
2002年,全村第一产业总收入357万元,其中农业230万元,林业10万元,畜
牧养殖业117万元。
第二、三产业20世纪80年代后,先后办起了商店和食品加工、运输等。2002年,
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39人,收入40万元,其中工业20万元,建筑业4万元,运输业
10万元,商饮服务业6万元。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1945年,成立瓮窑头小学,设1-4年级。2000年,因学生数量减少,取
消本村小学,学生集中到朱吴中心小学读书。自建国至2002年,全村考入大中专院校
的学生17名,培养教师20名。
本村是京剧爱好村。戏装、道具全部由村民捐助。1961-1973年,曾是海阳
西北部有名的京剧表演村。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粮食100公斤左右。建国后,村民生活水平不断
提高。1957年,人均粮食180公斤。1975年,人均粮食200公斤,全村总收入10万元。
2002年,人均存款余额2000元,全村有机动运输车80台,摩托车28辆,电话29部,彩
电132台,电冰箱20台,洗衣机3台。
村庄建设建国前,村内街道不整,破烂不堪,村民住房以草房为主,人均居住面
积6平方米。建国后,村统一整修街道,房屋建设统一规划。2002年,人均居住面积
达20平方米。

组织建设

中共基层组织建设1940年,刘华臣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本村第一名党员。同年
发展了孙书军、孙振九2名党员。1941年,建立党支部。在党支部领导下,开展了反
奸、反特、反恶霸斗争,组织29名青壮年参军。1944年除夕晚上,组织40余人参加万
第讨伐赵保原的战斗。孙高亭在解放济南的战役中,荣立特等功1次,其他人荣立一
等功2人次。有8人献出了宝贵生命,其中孙太全、孙同令各牺牲了两个儿子。1949年
10月,党员身份公开后,全村有党员13名。1978年,党员发展到32名。2002年,有党
员35人。曾任村党支部书记的有孙书军、孙华臣、孙同殿、孙忠恕、孙维起、孙太忠
、孙太善、孙维生、孙维财、孙举水、孙太升、孙振忠、孙同云、孙举兴、孙悦庆。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1941年,设村公所。1943年,改称村政府。1958年9月,改称
大队管理委员会。1968年6月,改称大队革命委员会。1980年12月,复称大队管理委
员会。1984年5月,始设村民委员会,下设民政、调解、民兵、治安、妇女等组织。
曾任村行政主要负责人的有孙寿、孙维有、孙忠恕、孙维生、孙太璞、赵彦起、孙举
仁、孙忠祥、孙举兴、孙悦庆。
人物

人物简介孙举宏1922年6月生。1946年参加人民解放军,参加过解放战争、抗美
援朝战争。曾任排长、连长、团政委、师长等职。1983年,任四川省扬安军分区司令
员。
烈士名录孙振远孙全孙振山
孙振海孙举兴孙举法孙振学孙振起
孙维学

撰稿:孙振忠审稿:孙悦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