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底村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4&A=2&rec=474&run=13

概况

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王姓先祖王朝卿建村于古楼废基处,故命村名为楼
底。后栾、于、杨、孙姓相继来此定居。
楼底村位于朱吴镇政府驻地的东侧,地处东经121°06′,北纬36°54′。
东西分别与上孙家村、东朱吴村相接,东南与后山中涧村相望,西北与后庄相邻。背
依多顶山,南傍村前河。方圆约1平方公里。隶属朱吴镇,距镇政府驻地1.5公里,距
市政府驻地约18公里。
全村耕地面积38.7公顷。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花生、芋头、蔬菜等。
2002年,全村有93户,260人,均为汉族。有王、栾、于、杨、孙等5姓,其
中人口较多的是王姓。
2002年,农村经济总收入370万元,人均纯收入3143元,第一、二、三产业
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比重分别是92%、3%、5%。
大事记

1941年本村解放。
1942年王春悦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本村第一名党员。
1945年王春太第一个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
同年本村民兵截击日军4人,激战半小时。
1957年于成祥参军,成为本村第一个义务兵。
1981年全村安装上电灯。
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1955年,粮食亩产125公斤,总产7.2万公斤。1978年,粮食亩产280公
斤,总产16.2万公斤。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亩产增至380公斤,
比1978年增加100公斤。2002年,粮食亩产605公斤,总产9万公斤。
2002年,全村第一产业总收入343万元,其中农业149万元,林业12万元,畜
牧养殖业182万元。
第二、三产业建国前,本村仅有染丝线、织布和卖伙食的手工业者5人,收入微
薄。1960年后,村集体建起了磨坊、粉坊、砖瓦厂,从业人员10人。改革开放后,办
起商店、修理部、理发店、油坊、羊毛衫厂等。2002年,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65人
,总收入27万元,其中工业3万元,建筑业8万元,运输业3万元,商饮业10万元,服
务业3万元。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1956年前,本村儿童上学需到东朱吴村。1958年后,随着文化教育的普
及和发展,本村建起学校,文化程度普遍提高。至2002年,村民中有95%的人达到初
中以上文化程度,全村考取大中专院校的学生9人。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粮食仅80公斤左右,过着半糠菜半粮的贫穷生活
。解放后,村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1982年,人均粮食300公斤,人均收入480元。1
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人均粮食800公斤。2002年,人均存款余额2000元
,全村有各种运输车41辆,摩托车13辆,彩电65台,电冰箱20台。有电话43部,为朱
吴镇首批电话村之一。

组织建设

中共基层组织建设1942年,由海阳九区工作队队员王文太介绍,王春悦加入中国
共产党,成为本村第一个党员。同年,党组织又秘密发展王春阳为党员。1944年1月
,成立党支部,时有党员6人。1949年10月党员身份公开,全村有党员9人。2002年,
全村有党员31人。曾任村党支部书记的有王春阳、王春祥、孙荆山、王希连、王保章
、王希礼、王光辉、修进山。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1942年1月,设立村公所。1943年,改称村政府。1958年9月,
改称大队管理委员会。1968年“文革”中,改称大队革命委员会。1980年12月,复称
大队管理委员会。1984年5月,始设村民委员会,下设民政、调解、民兵、治安、妇
女等组织。曾任村行政主要负责人的有王春悦、王春悌、王春祥、王保章、姜仁庆、
王希连、王述林、王运海、于成海。

人物

人物简介王春庆1925年生。1941年参加革命工作,曾任海阳县公安局局长。196
4年,任中共嘉祥县县委书记。副地级待遇。
烈士名录王述先王春太王喜祥
土喜财

撰稿:王春泉

审稿:修进山王希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