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吴镇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4&A=2&rec=472&run=13

党委书记徐英敏
党委副书记姜立杰程模强董京寿
王学军
纪委书记程模强(兼)
党委委员王建华孙有文安忠战
孙元亭
政府镇长姜立杰
副镇长李雪峰于勇于文胜
王凌华(女)
人大主席唐正军

概况

历史沿革建县之初属林寺乡。1945年,属高山区。1956年10月,设朱吴乡。195
8年10月,改设朱吴公社。1984年4月,改设朱吴乡。2000年12月,撤销朱吴乡、高家
乡,合并成立朱吴镇。
地理位置朱吴镇位于海阳市中部,地势较高,素有“海阳屋脊”之称。南接市区
,东与盘石店镇隔山相望,西与小纪镇接壤,北同发城镇、郭城镇毗连。
自然状况境内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气候宜人。地势东高,南、西、北低。丘陵
起伏,主要山脉东有双崮、单崮、跑马岭,西有唐顶、七峰寨,其中双崮山海拔480
余米。跑马岭之巅建有烟台市电视转播台,市电信局、联通等多家单位在此建房设塔
,传送信息。
全镇总面积19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5400公顷,山岚5467万公顷。植被覆盖
率达到60%。境内适宜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花生、芋头、水果、干果等
。其中苹果为朱吴镇的支柱产业,人均果园0.07公顷,总面积3333万公顷,常年产量
1亿公斤左右。大樱桃为本地特产,面积400公顷,常年产量200万公斤左右。
2002年,全镇辖68个行政村,15973户,44741人。主要居民为汉族,全镇有
43姓。
2002年,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53044万元,人均纯收入3139元,第一、二、三产
业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比重分别是65%、24%、11%。

大事记

1930年7月海阳县第一个党支部--中共海阳崖南头村党支部诞生,姜万寿任党支
部书记。
1938年中共海阳地下党组织攻打国民党设在高家的局子,海阳早期共产党员于连
江(蜜蜂涧村人),在战斗中英勇牺牲。
1941年3月26日国民党县政府由朱吴村西迁至莱阳县万第村。
同年春朱吴境内解放。
同年11月7日为庆祝苏联十月革命节,八路军五支队在朱吴村后庙举行声势浩大
的集会,周围村庄的群众纷纷参加。山东省第三军区司令员王彬、政委王文(兼)等领
导出席会议并讲话,晚上放映幻灯片《井冈山》。翌日举行阅兵式。
1942年7月1日胶东军区成立大会在朱吴村召开。会议宣布撤销八路军五支队番号
,建立胶东军区,司令员许世友,政委林浩,副司令员王彬。
同年冬日伪军2万余人对胶东进行大扫荡,烧毁本地房屋许多间,杀死群众若干
人。
1947年7月境内开展土改复查运动,贫苦农民分到房屋土地。
1948年春开展“反蒋保田”运动,本区动员300多名青年参加人民解放军。
1956年8月国家林业部副部长张克侠,来县视察招虎山林场和乐畎高级农业生产
合作社的林业生产。
1959年朱吴丝绸厂生产的50码柞丝绸,获纺织部质量跃进红旗奖。
1964年7月省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办公室来本公社试点。全社首次接收青岛67名知
识青年,安置在东朱吴、北洛、七寨、上院口、上碾头、后寨后等生产大队,编成小
组,集体食宿,固定到生产队参加劳动,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1965年6月国家拨给本县36台手扶拖拉机,分配给发城、朱吴、郭城3处人民公社
的36个大队,本公社始用拖拉机耕地、运输。
1973年8月20日由于连降大雨,丁家夼水库溃坝,冲毁房子218间,死30人,重伤
16人,冲毁土地6.7公顷。
同年8月30日山东省林业厅在清泉夼大队召开全省板栗生产现场会。
1978年黑崮大队乔文堂、姜国华、姜树瑞等人,采用“反修l号”(临花1号)花生
做母本,“白沙171号”做父本,进行有性杂交,培育出“海花1号”花生良种。该成
果获山东省科技成果二等奖。至1985年,全国有24个省、市800余县引种,推广面积
33.3万公顷。
1981年9月30日中共山东省委副书记王金山、副省长宋一珉,在烟台地委副书记
黄岗陪同下,来本公社检查抗旱秋种工作,帮助解决了抗旱急需的部分汽油、柴油。
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91年1月24日山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晔,在烟台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姜德
华陪同下,到后庄视察银杏生产,对海阳县的银杏生产作了重要指示。
1992年5月28日海阳县举办第一届樱桃节,中共海阳县委、县政府在九岭夼村举
行盛大的联谊活动,以樱桃为媒,促经济发展。
1997年朱吴村秧歌队代表海阳,到济南参加山东省春节文艺晚会演出活动。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1947年以前,常年粮食亩产50公斤左右。1947年,粮食平均亩产65公斤
。1979年,粮食亩产350公斤。1998年,全镇粮食总产达3651.4万公斤,油料总产量
696.7万公斤,分别比1949年增加5倍和3倍。2002年,全镇粮食平均亩产609公斤,总
产2422万公斤。
20世纪90年代起,开始发展高产高效农业。1999年,建蔬菜大棚1047个,面
积40.7公顷,年产蔬菜200万公斤;各类水果、干果总面积3333公顷,总产800万公斤
,收入600万元;植桑33公顷,收入72万元;畜牧养殖业收入6418万元。
2002年,全镇第一产业总收入34483万元,其中农业20333万元,畜牧养殖业
10787万元,林业479万元,渔业13万元,其它2871万元。
第二产业1958年,开始发展社队企业,先后建起农具厂、皮革加工厂、鞋厂、油
料加工厂。1978年,第二产业从业人员1000人,总产值300多万元,利税40万元。烟
台鲁阳车轮有限责任公司,靠先进的生产技术,制造出高质量低价位的轻型汽车、农
用汽车、三轮车钢圈及工程机械钢圈,常年产量50万只左右。海阳市朱吴电镀有限责
任公司,日加工电镀产品3万公斤以上。
2002年,全镇第二产业从业人员达到7386人,总收入12932万元,其中工业
10374万元,建筑业2558万元。
第三产业1951年以来,先后在高家、朱吴、刘家疃等村办起了12处供销代销店、
11处油坊、10处粉坊,规模都不大,收入也不多。改革开放后,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先后发展起个体电气焊部、修理部、商店、饭店等。2002年,第三产业从业人员241
5人,收入5629万元,其中运输业1822万元,商饮业2303万元,服务业1504万元。
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朱吴、高家即有集市。2002年,全镇有集市5处
,上市摊位1350个,上市人数2.5万人,年成交额2920万元。

2002年朱吴镇集市简况表

┌───┬─┬──┬───┬───┬──┐
│市场 │集│上市│年成 │上市 │设立│
│名称 │期│摊位│交额 │人数 │时间│
│ │ │(个)│(万元)│(万人)│ │
├───┼─┼──┼───┼───┼──┤
│朱吴 │一│500 │1280 │0.8 │清初│
│市场 │六│ │ │ │ │
├───┼─┼──┼───┼───┼──┤
│上碾头│四│100 │50 │0.2 │1990│
│市场 │九│ │ │ │ │
├───┼─┼──┼───┼───┼──┤
│刘家疃│二│160 │210 │0.5 │1751│
│市场 │七│ │ │ │ │
├───┼─┼──┼───┼───┼──┤
│高家 │三│500 │1300 │0.8 │清初│
│市场 │八│ │ │ │ │
└───┴─┴──┴───┴───┴──┘
┌───┬─┬─┬─┬──┬──┐
│下尹家│五│90│80│0.2 │1995│
│市场 │十│ │ │ │ │
└───┴─┴─┴─┴──┴──┘

特色产业本镇是海阳樱桃和板栗的主产区。2000年,樱桃园面积400公顷,产量
200万公斤。“石丰”板栗主要产于朱吴镇省级板栗样板园、烟台市林科所科教示范
园,面积达1333公顷,常年产量1800万公斤左右。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1954年,设高家、朱吴、刘家疃等3处完小(1-6年级)和60处小学,教师
157人,在校学生3146名,入学率70%。1957年,创办朱吴初中。1959年,建高家初中
,在校学生600余人。1970年,建朱吴、高家、刘家疃等联办中心小学11处,小学68
处,在校学生5546名,入学率98.7%。1985年,高家初中改为海阳第四职业中专,累
计为农村培养各类人才3000多名。自建国至2002年,全镇共考取大中专院校的学生1
457人。
1954年,在朱吴设文化站。1980年,成立朱吴、高家两个电影队。
医疗卫生建国前,境内医疗条件较差,只有刘家疃、朱吴、高家等3个村有中药
铺,坐堂医生3人。1954年,朱吴、高家、刘家疃设3处卫生院,医务人员24人。197
8年,朱吴、高家两处卫生院改为人民医院。2002年,两医院设中医科、外科、牙科
、妇产科、放射科、化验室等科室。高家人民医院对肾病的治愈率很高,省内外闻名

人民生活解放前,常年人均粮食80公斤左右,人均收入18元。建国后,粮食产量
逐年增加,经济收入也大幅度提高,农民生活得到改善。200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
139元,人均存款余额1980元。全镇电话装机总量1950部,每百户有电冰箱18台,电
视机90台。
村镇建设1996年,投资300万元,在镇驻地建商业街1条,东西长600多米,宽40
米。2002年,镇村居住地内有各种树木4.6万株,商业住宅楼40栋,建筑面积6000平
方米。全镇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0平方米。

组织建设

中共基层组织建设1930年7月,中共海阳县第一个党支部在崖南头村诞生,第一
任党支部书记姜万寿。1941年4月,中共海阳县第六区委员会成立,于炳春任党委书
记,辖13个党支部,驻地刘家疃。1942年2月,改称中共海阳县第八区委员会,姜振
芳任党委书记,辖21个党支部。同时设中共海阳县第四区委员会,党委书记刘仁圃,
驻地高家村。1945年1月,设中共榆山区委员会,孙彦恭、李珍、王洪财先后任党委
书记。同时设中共高山区委员会,郑克礼、刘仁圃、隋性初、王涛、高延吉先后任党
委书记。
建国后,纪成业、林桂亭先后任中共榆山区(六区)委员会书记,1956年10月
撤销,设中共刘家疃乡委员会,徐德基、姜洪喜先后任党委书记。中共高山区(四区
)区委员会,高延吉、王洪财、张俊兴先后任党委书记。1956年10月撤销,分设3个乡
党委:中共高家乡委员会,张俊兴、杨泽芹、董金堂先后任党委书记;中共西石现乡
委员会,王成芝、刁培柱、李心悦先后任党委书记;中共朱吴乡委员会,刘福、刘志
清先后任党委书记。
1958年9月,撤销3个乡党委,设中共高家、朱吴公社党委。董金堂、王永盛
、袁宗珉、姜成芝先后任高家公社党委书记;纪兆德、黄平之、徐希田先后任朱吴公
社党委书记。1965年8月,撤销高家、朱吴公社党委,设中共朱吴区委,徐希田任党
委书记。1966年12月,设中共高家区委,汪熙玉任党委书记。1969年10月,设朱吴公
社革命委员会党的核心领导小组,徐希田任组长;设高家公社党的核心领导小组,姜
成芝任组长。1971年3月,撤销革委会党的核心领导小组,设中共朱吴公社党委,于
明升、倪守聚、李书绅、于文林、徐世洲、于希文先后任党委书记;中共高家公社党
委,姜成芝、邵伦、于海琛、车德恩先后任党委书记。
1984年4月,撤销公社党委,设立中共朱吴乡、高家乡党委。马忠新、王文
波、徐凤春、马寿宏、包信勇先后任中共朱吴乡党委书记;车德恩、孙守国、孙振荣
、冷江述先后任中共高家乡党委书记。2000年12月,撤销中共朱吴乡、高家乡党委,
组建中共朱吴镇党委,包信勇、徐英敏先后任中共朱吴镇党委书记。2002年,全镇有
党支部83个,党员2894名。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1941年4月,设海阳县第六区公所,孙际秋、孙兆贵先后任区
长,驻地刘家疃,辖52个行政村。1942年2月,设第八区公所,区长王治五。同时设
第四区公所,黄亚丽(女)、于维国先后任区长,驻地高家村。1945年1月,设榆山区
公所,纪上林、孙渚、王香山、林桂芳、栾维安先后任区长。驻地刘家疃。同时设高
山区(高家区)公所,于维国、姜洪芝、杜鸣岐、杨寿山、林桂亭、王洪财、张俊兴先
后任区长。驻地高家村。建国后,张俊兴、董金堂、杨泽芹、王成之先后任高家区(
四区)公所区长。高崇、冷湖山、林桂亭、姜海先后任榆山区(六区)公所区长。1956
年2月,撤区公所设乡人委,孙常财、王成之、郝文思、矫学经先后任高家乡乡长,
李清善、王春先后任西石现乡乡长,孙保合、姜海先后任刘家疃乡乡长。1956年10月
,设朱吴乡人委,王可德、姜风翥先后任乡长。1958年9月撤销朱吴乡人委,设公社
管委会,郝文思、矫学经、于永刚、汪熙玉先后任高家公社社长(主任);董金堂、姜
风翥、鲁洪堂先后任朱吴公社社长(主任)。1966年5月,设朱吴区公所,汪熙玉任区
长。1966年12月,设高家区公所,鲁洪堂任区长。1968年3月,设公社革委会,徐希
田、于明升、倪守聚、李书绅、于文林先后任朱吴公社革委会主任;鲁洪堂、姜成芝
、邵伦、于海琛先后任高家公社革委会主任。1980年12月,复称公社管委会,范振宁
、成学孔、马忠新先后任朱吴公社管委主任,李在忠任高家公社管委主任。1984年4
月,撤公社管委设乡人民政府,王文波、王志贤、王华文、马寿宏、于成忠、包信勇
、修金武先后任朱吴乡乡长;史安彬、孙守国、王泽广、于永善、孙振荣、姜风令、
刘舒伦、于秀芬(女)先后任高家乡乡长。2000年12月,撤销朱吴乡、高家乡人民政府
,组建朱吴镇人民政府,李富强、修福程、姜立杰先后任朱吴镇镇长。

撰稿:张进河审稿:徐英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