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荆家村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4&A=2&rec=470&run=13

概况

元末明初,一说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荆姓兄弟古宝、怀宝二人来此建村
,并以姓命村名。本村为兄古宝所建,称大荆家。弟怀宝居其东南0.5公里为小荆家
(后改为东荆家)。后有翟、杨、刘、徐等姓迁入。
大荆家村位于海阳市南部,地处东经121°03′,北纬36°39′。东与东荆家村
为邻,西与南丁村以河港中心为界,南临黄海,北与西沽头村接壤。隶属大阎家镇,
距镇政府驻地6公里,距市政府驻地19公里。
全村辖区总面积约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80.7公顷,海淡水养殖面积20
公顷。适宜种植的农作物有水稻、小麦、玉米、花生、桑、苹果、蔬菜等。
2002年,全村191户,533人。有荆、翟、杨、刘、徐、王、李、孙、由、方等1
0姓,均为汉族,其中荆姓人口较多。
195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4万元。197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约为10万元。2002年
,农村经济总收入571万元,第一、二、三产业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比重为86%、9%、
5%,人均纯收入2878元。

大事记

1942年秋本村解放。
1944年村民荆有泽赶海,发现1枚水雷,10余人抬回村中,拆卸炸药400公斤,上
交胶东军区。水雷长1米余,为日本侵略军所投。
1946年在村西荆家港东修建盐场13.3公顷。
1949年8月30日(农历七月初七日)海啸,海水淹没土地67公顷、房屋5间,造成重
大损失,98%以上的农户外出讨饭。
1955年成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6年成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全村打井10余眼;建石砌小水库1座,库容2万
立方米,灌溉面积13.3公顷。
1961年政府援助12马力柴油机1台,粉碎机1台,办起面粉厂。从此,结束了推磨
压碾的历史。
1964年秋6132部队在本村进行围海造田,建起外围大坝,将潮水挡住。本村村西
荒地和盐场交给部队,将其改造成稻田。部队与村民在村后共建水渠,引东河水灌溉
。自此,粮食总产量大幅度提高,人民生活速获改善。
1965年6132部队在村前建设营房。
1967年由公社党委协调,本村与邻村交换插花地,将零碎土地划成南北200多米
、宽20米,排水沟2米的大方。共分为3个大方,3条机耕路。
1983年全村用上电网供电。
同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同年建蚯蚓养殖场,占地1.3公顷,全村90%的农户受益。
1984年在村后建大口井,蓄水3.8万立方米,灌溉面积40公顷。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1955年,粮食亩产80公斤,总产9.68万公斤。1978年,粮食亩产240公
斤,总产22.75万公斤。1983年,粮食亩产450公斤,比1978年增长了210公斤。2002
年,粮食亩产460公斤,总产达43万公斤。
1986年以来,党支部发动村民植桑5.3公顷,发展蔬菜大棚60个。1994年,新建
果园8.7公顷。2002年,全村第一产业总收入490万元,其中农业收入325万元,畜牧
业收入145万元,渔业收入4万元,其它收入16万元。
第二产业解放初,本村仅有1座油坊,收入自给。建国后,手工业迅速发展,主
要有弹棉花、加工草绳、编席、勾花、编地毯等,从业人员有100多人。1984年后,
村建化工厂和清洁巾厂,由于管理不善和技术等原因,相继亏损倒闭。同期,村成立
建筑队,主要从事民房修建。2002年,第二产业从业人员80人,收入53万元,其中工
业收入28万元,建筑业收入25万元。
第三产业1956年,本村办起了供销合作社代销店。改革开放后,村党支部带领群
众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先后发展起电气焊加工部、机械修理铺及商店等。2002年,第
三产业从业人员达45人,收入28万元。其中运输业收入10万元,商饮、服务业收入1
8万元。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1943年,成立大荆家小学,有36名学生。1974年,集体建校舍21间,4
个年级,学生60多名。1980年,村集体办起了幼儿园。1983年,蚯蚓养殖场经理方文
理出资,为幼儿园添置标准桌椅24套;村集体又配置了单杠、双杠、滑梯、脚踏风琴
等教学设施,教学质量稳步提高。自建国至2002年,由原籍考入大中专院校者21人。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粮食不足100公斤,生活多半是吃糠咽菜。建国
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57年,全村人均粮食100多公斤。1983年,全村人均
粮食400多公斤。2002年,全村人均存款700元;有各种运输车辆108台,摩托车60辆
,电话128部,手机10部,彩电120台,电冰箱20余台,洗衣机8台。
村庄建设解放前,村内街道不整齐,破烂不堪,村民住房以草房为主,人均居住
不足6平方米,房屋低矮黑暗。1985年,村统一规划了街道和房屋建设。1999年,修
通南北大街。2002年,人均居住面积27平方米。
集体福利1986年,村投资1万元,修建自来水池,全村吃上了自来水。1987年,
集体补贴2万元,全村安装上闭路电视。

组织建设

中共基层组织建设1944年,中共地下党员赵秀春来村,先后发展了荆兆芝、荆兆
桂、荆兆文、徐正修等人入党,并建立党支部,荆兆芝任第一任党支部书记。在党组
织领导下,村里成立了互助组,并先后开展了反奸、反特、反霸斗争,组织支前队2
0多人,随军参加万第讨伐赵保原战斗。1949年党员身份公开,全村有党员18名。20
02年,全村有党小组3个,党员34名。曾先后有荆兆芝、荆兆信、荆维权、荆维宝、
荆舜丰、荆崇仁、荆兆俭、翟春寿、荆维东任村党支部书记。自翟春寿任职以来,村
党支部多次被中共海阳市委、市政府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文明单位。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1944年,成立村政府。1958年,改称大队管理委员会。1968年
,改称大队革命委员会。1980年,复称大队管委会。1984年,始称村民委员会。194
4-1999年,先后有荆兆桂、荆维权、荆维明、荆维宝、荆兆俭、翟春刚、荆维世、荆
崇敏、荆信远、翟春河等任村主要行政负责人。1999年,翟春河当选为首届直选村委
会主任。2002年4月,荆兆俭当选村委主任。

人物

人物简介荆维岱(1924-1997)大专毕业,教授,中共党员。1945年参加八路军。
曾任华东军政大学政治指导员,高级步校青年助理员、政治指导员,南京军事学院政
治协理员、助理员,南京体育学院人武部长,南京邮电学院一系党总支书记,学院工
会主席。曾荣立二等功2次,获模范军人学员称号。
荆兆寿高级工程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荆崇坚南京刑警大队大队长。
刘崇祥在铁道兵总部政治部工作,副师级。
烈士名录徐正庆荆秀峰翟孟凯
荆维勤荆崇震荆兆型荆兆芬荆维梓
荆兆桂翟孟喜

撰稿:荆舜峰荆维起荆俐英

审稿:荆兆信翟春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