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庄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4&A=2&rec=456&run=13

概况

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阎家村包姓来此看坟而繁衍成村,为与阎家村相区
别,故命村名小阎家。后有杨姓、倪姓自外地迁来。因村民嫌“小”字不雅,且村中
又无阎姓,1981年,以村处黄山之阳,更名为朝阳庄。
朝阳庄位于海阳市南部,地处东经121°05′,北纬36°41′。东与大阎家
村相连,西与路疃为邻,南与潮外村隔青威路相望,北依黄山。隶属大阎家镇。距镇
政府驻地1公里,距市政府驻地15公里。
全村辖区总面积不足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5.3公顷。适宜种植的农作
物主要有小麦、玉米、大豆、花生、苹果、蔬菜、桑等。
2002年,全村120户,342人。有包、杨、倪3姓,均为汉族,其中包姓人口
较多。
1954年,农村经济收入1.5万元。197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4万元。2002年,
农村经济总收入265万元,第一、二、三产业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比重为93%、6%、1
%,人均纯收入3177元。
大事记

1942年本村解放。
1946年成立合作社(村社)。
1981年本村更名为朝阳庄。
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1955年,粮食亩产150公斤,总产7.5万公斤。1978年,粮食亩产200公
斤,总产10万公斤。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亩产300公斤,比1978
年增长了100公斤。2002年,粮食亩产400公斤,总产11万公斤。
1987年以来,村党支部发动群众栽植苹果,品种有红富士、红星等。后由于
本村水资源贫乏,仅剩下果园0.7公顷,常年收入1万多元。1993年以来,植桑6公顷
,发展养蚕户32户,常年收入10万元。1996年以来,村先后建蔬菜大棚3个,韭菜弓
棚55个,常年收入12万元。2002年,全村第一产业总收入247万元,其中农业收入22
0万元,畜牧业收入20万元,渔业、林业收入7万元。
第二、三产业改革开放以来,村发展起勾花、机织毛衣等手工业。男性则外出做
瓦工、木工、小工,少数人进工厂当临时工。2002年,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40人,
收入18万元。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1955年,村成立小学,设有5个年级。1981年,小阎家小学更名为朝阳
庄小学,设有2个年级,5个班。1998年,小学并入大阎家中心小学。到2002年,本村
有7人考入大中专院校。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粮食不足100公斤,生活只能半年糠菜半年粮。
建国后,村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56年,全村人均粮食150公斤。1978年,人均
粮食230公斤。2002年,全村人均粮食350公斤,人均存款1000元;有各种运输车辆3
2辆,摩托车25辆,电话56部,彩电80台,电冰箱15台。
村庄建设建国初期,村民住房以草房为主,人均居住面积不足6平方米。2000年
,村开始统一规划街道、房屋建设。2002年,人均住房面积22平方米。

组织建设

中共基层组织建设1946年,倪文山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村第一名党员。同年,
成立党支部。曾任党支部书记的先后有包腾松、包腾全、倪文山、包作胜、包作桂、
包孝善、包作良、包自水。2002年,全村有党小组2个,党员17名。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1946年设村政府。曾担任村行政主要负责人的有谭玉英、徐淑
卿、杨同庆、包腾松、包作胜、倪文山、包作森、包胜彬、包作桂、包自水。1999年
5月,包作桂当选为首任直选村委会主任。2000年底,包作桂辞去村委主任职务,村
委工作由党支部负责。2002年1月,党支部书记包自水当选为村委主任。

人物

烈士名录包作伦包作信

撰稿:王凤艳包自水

审稿:包自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