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上村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4&A=2&rec=448&run=13

概况

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建村于丘陵之上,故命名为岭上村。
岭上村位于海阳市南部,地处东经121°07′,北纬36°41′。东与海丰村相连
,西与大阎家村为邻,南临黄海,北与斜山村隔山相望。隶属大阎家镇,距镇政府驻
地1.5公里,距市政府驻地11公里。
全村辖区总面积0.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8公顷。适宜种植的农作物有小麦
、玉米、花生等。
2002年,全村122户,333人,有孙、于、李、王、侯、赵6姓,均为汉族,其中
孙姓人口较多。
1954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2万元。197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6.72万元。2002年
,农村经济总收入249万元,第一、二、三产业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比重为31%、32%
、37%,人均纯收入2833元。

大事记

1942年本村解放。
1982年在小滩盐场大力协助下,本村用上电网供电。
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89年在党支部带领下,全体村民出义务工,挖了一口封闭式机井,全村吃上了
自来水。
1999年全村土地除留出一定数量的房基地和经济用地外,其余的全部按人承包到
户,30年不变。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1955年,粮食亩产120公斤,总产5万公斤左右。1978年,粮食亩产230
公斤,总产9.66万公斤。1983年,全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亩产310公斤
,总产13万公斤。2002年,粮食亩产500公斤,总产21万公斤,第一产业总收入79万
元,其中农业总收入40万元,畜牧业收入29万元,渔业收入10万元。
第二产业建国初期,村民全靠种地为生。改革开放后,赵洪江自筹资金4万余元
,办起了修配厂;孙德先筹资办起了储藏能力为40吨的冷藏加工厂。另有织帽、绣花
等手工业。2002年,从业人员48人,收入80万元。其中工业收入30万元,建筑业收入
50万元。
第三产业改革开放后,在党支部、村委的支持下,孙德涛建起个体商店。后发展
起车辆运输、饮食服务业等。2002年,从业人员30人,收入90万元,其中运输业收入
40万元,商饮服务业收入50万元。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1960年,村成立小学,入学人数仅20多人。“文革”期间,小学停课。
1970年,教育部门安排1名教师进村,与本村2名民办教师重新成立小学,设5个年级
,在校学生50多人。1983年,村小学合并到海丰村完小。自建国至2002年,由原籍考
入大中专院校者4人。村重视科技教育,多次聘请技术人员到村讲课,传授科学技术
知识。每逢节日,还组织秧歌表演或放电影,活跃、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
集体福利1978年以来,随着集体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村民的福利逐步提高。1
982年,在小滩盐场的帮助下,本村用上了电网供电。1989年,村投资1万元建成自来
水井,解决了村民吃水问题。另外,村每年拿出一定金额,鼓励和补助群众参加养老
保险。2000年,村集体对安装电话的户,每户补助30元,鼓励群众一次安装电话50部

组织建设

中共基层组织建设1943年4月3日,孙义胜在潘家村其岳父家加入中国共产党,成
为本村第一名党员。当年成立党支部,孙义胜任党支部书记。1949年10月,党员身份
公开,全村有党员5名。2002年,全村有党小组2个,党员18名。有孙义胜、孙树顺、
李智、孙胜忠、孙胜锦、孙胜远、孙胜绪先后任党支部书记。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1941年4月,村设村公所。1943年改称村政府。1958年,改称
大队管理委员会。1968年6月,大队管理委员会改称大队革命委员会。1980年12月,
复称大队管理委员会。1984年,始称村民委员会,下设民政、调解、治安、民兵、妇
女等组织。先后有孙义奎、孙义德、孙义福、孙胜忠、孙胜锦、孙胜德、孙进德、孙
德锦、孙胜锦、孙德先担任村主要行政负责人。1999年4月23日,孙胜锦当选为首任
直选村委会主任。2002年4月,孙德先当选为村委主任。

人物

烈士名录孙树人孙盛吉

撰稿:孙德合审稿:孙胜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