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庵村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4&A=2&rec=44&run=13

概况
清咸丰九年(1859年),娄姓在此看庵,逐渐繁衍成村,以姓命村名娄庵。后来演
变成楼庵村。
楼庵村位于海阳市城区东北部,地处东经121°12′,北纬36°50′。北与
缪家、里口村山岚交界,东与西石兰沟村山泊相邻,西与秋林头村相连,南与邵家村
接壤,隶属方圆街道办事处。距市政府驻地9公里,距办事处驻地8公里。
全村辖区面积约1平方公里。其中山岚133.3公顷,耕地面积22.7公顷。适宜
种植的农作物有小麦、玉米、地瓜、大豆、花生、蔬菜、苹果等。
2002年,全村65户,171人,有邵、孙、高、任、迟等姓,均为汉族,其中
人口较多的是邵、孙2姓。
1954年,农村经济总收入2万元。197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4万元。2002年,
农村经济总收入419.8万元,人均纯收入2900元。第一、二、三产业占农村经济总收
入的比重为41.4%、36.7%、21.9%。

大事记

1942年4月本村解放。
1948年秋第一个合作社(村社)成立。
1954年3月第一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成立。
1955年3月第二个农业生产合作社成立。
1956年两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合并,成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972年投资8万元,建磨坊、代销店、粉坊、养兔厂、氨水池、地瓜窖,共建厂
房37间,占地面积为6600平方米。
1978年投资1万元,购柴油机、发电机,自行发电供村民照明。
1982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83年投资1.5万元,全村用上了电网供电。
同年投资2万元,购买25、12马力拖拉机2台,脱谷机2台,喷灌设施1套。
1985年村委组织村民修筑灌溉水渠2000余米。
1993年发展果园2公顷。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1955年,本村粮食亩产120公斤,总产5.5万公斤。1978年,粮食亩产3
00公斤,总产13万公斤。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亩产500公斤,总
产20万公斤,比1978年增长了7万公斤。2000年,粮食亩产600公斤,总产23万公斤。
2002年,粮食亩产433公斤,总产3.9万公斤。
1983年以来,村党支部、村委会发动群众建设新果园,面积达5.3公顷。20
02年,第一产业收入173.8万元,其中农业收入53万元,林业收入30万元,畜牧业收
入83.8万元,其它收入7万元。
第二产业建国前,本村无工业。1983年以来,从事手工业、建筑业的人员达120
人,常年收入6万元。2002年,第二产业从业人员75人,收入154万元,其中工业收入
148万元,建筑业收入6万元。
第三产业改革开放后,先后发展起电气焊修理部、商店等,从业人员5人,常年
收入3万余元。2002年,第三产业从业人员60人,收入92万元,其中运输业收入31万
元,服务业收入27万元,商饮业收入34万元。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解放前本村就有学校,但校舍简陋,就读学生20余人。建国后,校舍仍
然很破旧,就读学生40余人。由于读书学生较少,办学条件又较差,1987年学校并入
西石兰沟村小学。1999年,西石兰沟小学又并入北城阳学区小学。儿童入学率达到1
00%。自建国至2002年,本村考取大中专院校的学生2名。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粮食90公斤左右,生活只能半年糠菜半年粮。建
国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57年,全村人均粮食200公斤。1975年,人均粮食
230公斤,全村收入4万元。2002年,全村人均存款500元,有各种机动车辆25辆、摩
托车20辆、彩电40台、冰箱10台。
村庄建设建国前,村内街道不整,破烂不堪,村民住房以草房为主。1985年后,
村集体规划,统一安排宅基地建筑新房,对老住宅进行更新。到2000年,全村有住房
80余栋,均为瓦房。2002年,人均居住面积达22平方米。
集体福利1983年,投资1.5万元,全村用上了电网供电;同年投资2万元,购买拖
拉机2台、脱谷机2台,供村民耕种收割之用。1996年,投资13万元,安装上闭路电视

组织建设

中共基层组织建设1938-1947年,本村先后有姜学信、杨玉婵、高孟针、孙兴、
孙合、孙升、邵德春、修淑荣、邵芝、邵信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成立了第一个党小组
。1949年底,本村党员身份公开,有党员12人。2002年,全村有13名党员。曾任村党
支部书记的有孙兴、孙明军、刘荣、邵英、邵明竹。
自1938年有党组织后,在上级党及村党支部的领导下,先后开展了反奸、反
特、反恶霸斗争。抗日战争期间,有8人参加八路军,其中党员4名。在拥军支前及社
会主义建设中,党支部及党员充分发挥了骨干作用。1982-2000年,党支部曾多次受
到上级党委的表扬,并被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1942年4月设村公所。1943年改称村政府。1958年,改称大队
管理委员会。1968年6月,大队管理委员会改称大队革命委员会。1980年12月,复称
大队管理委员会。1984年,始称村民委员会,下设民政、调解、民兵、治安、妇女等
组织。曾任村行政主要负责人的有刘兆堂、孙升、刘荣、邵英、邵庆云、邵水。199
9年4月,邵庆云当选首任村民直选村委主任。本村曾多次被上级政府评为文明村。

人物

烈士名录邵信孙德田姜敬友

撰稿:邵明竹审稿:邵明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