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龙村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4&A=2&rec=431&run=13

概况

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林姓建村于山岭蜿蜒如龙的垛固山附近,故命名卧
龙村。后有黄姓、姜姓等自外地迁来定居。
卧龙村位于海阳市西南部,地处东经120°53′,北纬36°45′。东与齐格
庄接壤,南与石人夼村为邻,西与莱阳市横岭口村相望,北与司马官庄相连。距海阳
市政府驻地40公里。原属赵疃乡,2000年撤赵疃乡后,划归行村镇。
全村辖区总面积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66.7公顷。适宜种植的农作物主
要有小麦、玉米、地瓜、花生、大棚蔬菜等。
2002年,全村184户,487人,有姜、黄2姓,均为汉族,姜姓人口居多。
1954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6万元。1986年,农村经济总收入36.6万元。20
02年,农村经济总收入660万元。第一、二、三产业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比例分别为
61%、24%、15%,人均纯收入3142元。

大事记

1942年秋八路军三名地下工作者驻本村,因叛徒出卖,被国民党十二师赵保原部
抓到莱阳县鲍村,用铡刀铡死。
1945年春八路军行村区中队进驻,卧龙村解放。
1948年春成立了两个生产互助组。
1953年春成立了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93年投资3万元,村民吃上了自来水。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1955年,粮食亩产仅100公斤,总产10万公斤。1986年,粮食亩产313公
斤,总产22.27万公斤。2002年,粮食亩产501公斤,总产22万公斤。全村第一产业总
收入405万元,其中农业收入285万元,畜牧业收入120万元。
第二产业建国前,本村仅有小手工业,有生猪皮加工9户,油坊2户,粉坊3户,
从业人员50多人,收入仅够自给。1963年,大队成立星称加工组,有职工12人。198
7年成立了皮鞋加工组,职工6人。1975年成立草制艺品加工厂,职工45人。2002年,
全村第二产业从业人员41人,收入160万元。
第三产业改革开放后,村党支部带领群众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先后发展起电气焊
加工部、机械修理店、商店等。2002年,第三产业从业人员42人,收入95万元。其中
运输、商业收入5万元,服务业收入90万元。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解放前,本村没有学校。1950年成立卧龙小学。1992年秋,卧龙小学并
入石人夼小学。到2002年,本村考入大中专院校者有15人,其中博士1人,硕士研究
生2人。
人民生活解放前,常年人均粮食仅80公斤左右,生活只能半年糠菜半年粮。建国
后,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57年,人均粮食为150公斤。1975年,人均粮食350公
斤,总收入8万元。2002年,全村人均存款500元,有各种运输车辆15辆,摩托车10辆
,电话60部,电视120台,电冰箱10台。
村庄建设建国前,村内街道不整,破烂不堪,村民住房以草房为主,人均居住面
积不足5平方米。1986年,村统一规划了街道、房屋建设。1999年秋,市电视台来村
拍摄了村庄规划、建设的录像片,在全市范围内播放。2002年,人均居住面积达到2
6平方米。

组织建设

中共基层组织建设1938年,姜永瑞、姜永曾、姜殿风加入中国共产党,同时成立
卧龙村党小组。1943年7月成立党支部,时有党员8人,姜永瑞任党支部书记,姜永曾
任组织委员。在党支部带领下,先后开展了反奸、反特、反恶霸斗争。组织支前队6
人,随军参加了淮海战役。1949年秋,党员身份公开,全村有党员10多人。到2002年
,全村有党员23名。曾有姜永瑞、黄家善、姜涛、黄金城、姜树亭担任党支部书记。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1941年设立村公所。1943年改称村政府。1958年,改称大队管
理委员会。1968年6月,大队管理委员会改称大队革命委员会。1980年12月,复称大
队管理委员会。1984年,始称村民委员会,下设民政、调解、治安、妇女等组织。曾
担任村主要行政负责人的有姜永瑞、姜树茂、姜殿海、姜殿兴、黄家林、黄家善、姜
殿合、姜殿金、黄金龙、姜均臣、姜龙臣。1999年4月,姜树亭当选为首任直选村委
会主任。2002年3月,黄金乐当选为村委主任。
烈士名录姜殿福姜立当姜树森
黄金邦黄家焕黄殿治黄家胜姜凤岐
李常顺

撰稿:黄金山审稿:姜树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