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寨头村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4&A=2&rec=424&run=13

概况

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苏、王两姓先后由江苏迁来定居并建村。因古代此
地曾有驻军安营扎寨,又居白沙河东岸,故命名东寨头村。
东寨头村位于海阳市西南部,地处东经120°57′、北纬36°45′。东与凤
凰村接壤,西与后寨头村相邻,南与汪格庄山泊相连,北与新庄头村交界。距镇政府
驻地11公里。原属海阳市赵疃乡,2000年撤赵疃乡,划归行村镇管辖。
全村辖区面积约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75公顷,适宜种植的农作物主要
有小麦、玉米、地瓜、花生、苹果等。
2002年,全村360户,1035人,60岁以上的老人占总人口的11.7%。有苏、王
、赵等3姓,均为汉族,其中王姓人口较多。
1954年,农村经济总收入4.5万元。197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9.5万元。200
2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4078.2万元,第一、二、三产业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比重为1
0%、2%、88%,人均纯收入4100元。

大事记

清同治六年(1867年)全村捐资、捐物,动用大量劳动力,环村四周修起围墙。墙
高3米,外有深、宽各2米的护村沟,有东、南、西、北4门,各设1门土炮。围墙于1
942年拆除。
1941年秋县独立营一连连长苏世琛(本村人),回村动员青壮年参加抗日队伍,有
20余人踊跃参军。
1942年春苏风田、王天章在村内埋设地雷,炸死日军1人。
同年秋八路军进驻,本村解放。
1956年成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84年本村由小纪镇划归赵疃乡管辖。
1990年投入劳动力7800多个,在村西挖平塘1个,灌溉面积13.3公顷。
1991年11月17日本村在市、县政府和有关部门支持下,投资20万元,创办的水产
品批发市场开业。烟台市有关领导出席开业典礼。市场占地面积1.1万平方米,被列
为烟台市八大重点市场之一。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1955年,粮食亩产110公斤,总产16万公斤。1978年粮食亩产420公斤,
总产37万公斤。1983年,全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
性,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本年,粮食亩产530公斤,比1978年增长110公斤。2002年
,粮食亩产达501公斤,总产33万公斤。
1993年,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蚕业生产。当年植桑1.7公顷,发展
养蚕户20户,产值4.3万元。2002年,全村第一产业总收入140万元,其中农业收入1
05万元,畜牧业收入35万元。
第二产业建国前,村内只有几个皮革加工户,收入仅供自给。日常穿衣、用布靠
家庭妇女纺织。1965年,本村建起磨坊、麻袋厂、草制艺品厂等,从业人员120余人
,收入9.3万元。
2002年,全村第二产业从业人员20人,收入30.5万元。其中工业收入26万元
,建筑业收入4.5万元。
第三产业水产品批发是本村的龙头产业。建国前,本村即有贩鱼卖虾的习惯,农
业合作化后,渐被禁止。1982年,本村部分村民又自发组成贩鱼组,用自行车到海边
贩运水产品,再到周边集市出卖。随着经营规模不断扩大,从业人员也不断增加。
1985-1989年,水产品批发已初具规模,全村出现了10多个以合伙入股形式
、在自家院内分散经营的批发组织,批零范围仅限于海阳、莱阳等地,规模小、效益
低。
1990年,党支部带领群众整街修路,将原村委大院经过改造,建成一个拥有
35个库房,用棉被保温的水产品批发市场--胶东水产品批发市场,由村统一收费、规
范市场秩序、代交工商税、维护治安,为市场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经营环境,成为海阳
县第一个集体筹建的专业批发市场。到1994年,常年销售达700万公斤,纯收入200多
万元。
1995年,在村东大道两侧统一规划建设冷库,改善储存条件。到2000年,共
建冷库48座,年销售量达20万吨。进货渠道北至大连,南至广东、海南沿海。水产品
畅销全国各地,销售收入达1.1亿元,利税700多万元。1996年、1999年,被评为烟台
市个体私营经济十大专业村之一。中共烟台市委多次组织有关部门到村指导工作,新
闻媒体以“不守海的山村建起水产品批发市场”为题进行专题报道。东寨头村的胶东
水产品批发市场,成为海阳市四大经济园区之一。
2002年,全村第三产业从业人员280人,收入13907.7万元。其中运输业收入
65万元,商饮业收入13821万元,服务业收入13.7万元,其它收入8万元。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1941年,成立寨头初级小学。1968年,成立东寨头完全小学,1-5年级
学生读书不出村。1990年,为改善办学条件,村投资3.2万元,新建校舍22间。1995
年8月,东寨头小学并入汪格学区。自建国到2002年,由原籍考入大中专院校者28人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粮食90公斤左右,过着半糠半粮生活。建国后,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57年,人均粮食238公斤。1975年,人均粮食385公斤,全
村收入27.5万元。改革开放以来,村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到2002年,全村
人均存款5800元,有家庭轿车3辆,摩托车180多辆,电话287部,电话普及率80%以上
,手机187部,彩电310台,电冰箱180台,电脑4台。
村庄建设解放前,村内街道狭窄不齐,村民住房以草房为主,破烂不堪,人均居
住面积不足5平方米。1985年,本村统一规划街道、房屋建设,搬迁老房区。到2002
年,共建新房440间,人均居住面积达到28平方米,加宽、整修大街500米。
1998年,本村被省建委授予“村镇建设明星村”光荣称号。
集体福利1972年,村合作医疗站建立,村民平常用药报销50%。1978年以来,随
着集体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村民的福利逐步提高。本年投资1500元,购置新课桌凳
,建立幼儿园,幼儿免费入园。1980年投资7.5万元,全村用上了电网供电。自1984
年起,免费为村民耕地。1983年购买16mm电影放映机1台,自放电影。1999年投资7万
元,安装有线电视。

组织建设

中共基层组织建设1941年,王学彩在石马疃头村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本村第一
名党员。同年王学福入党,并成立党支部,王学彩任党支部书记。在党支部领导下,
先后开展了反奸、反特、反霸斗争。自成立党支部以来,曾有王学彩、苏风岗、王学
恒、王日亭、王日章、王日翠、王天尧、苏云波、王金德任党支部书记。2002年,全
村有党小组6个,党员48名。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1941年,设村公所。1943年改称村政府。1958年,改称大队管
理委员会。1968年,大队管理委员会改称大队革命委员会。1980年12月,复称大队管
理委员会。1984年,始称村民委员会,下设民政、调解、民兵、治安、青年、妇女等
组织。到2002年,曾有王学福、苏风岗、王日喜、苏日忠、王天贞、苏显亭、王日翠
、苏云波、王金德、王金禄等担任村行政主要负责人。

人物

人物简介王景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考取秀才。
苏文英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考取秀才。
苏世琛(1916-1975)1941年参加八路军,在海阳县独立营任连长。后任中国人民
解放军某部军政委。
王学喜(1918-1979)1943年参加八路军,曾任七十一军政委。
王学昌1916年生,1943年参加革命。后随军南下,曾任中共徐州市委宣传部长。
王学三1927年2月生,初中文化,中共党员。1944年参加八路军。曾任班长,股
长,矿务局军代表。1951年转任机械厂副厂长,地质大队长,基建室副主任,地质处
副处长,成套局副局长,广西自治区革委会基建小组副组长,自治区建委副秘书长、
副主任、顾问等职。
苏云波1955年3月生,大专文化,中共党员。1999年4月在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时,
被评为烟台市劳动模范。
烈士名录王天章苏绍起王日健
王学廷王学初苏绍春王学平苏永成
王天德王日璞王日法王志英王忠南
苏世军王志顶王志乃王学东苏绍玉
王天学

撰稿:王洪勤王日章

审稿:王金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