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李家庄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4&A=2&rec=420&run=13

概况

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李姓先祖由鹏化庄搬迁到行村西北5公里处落户建村
,以姓命村名李家庄。1981年地名普查时,因与东村镇李家庄重名,且处其西,遂更
名西李家庄。
西李家庄位于行村镇西部,地处东经120°52′、北纬36°42′。南与马家
庄、周家庄为邻,东与庶村交界,北与牟格庄接壤,西距程家庄1公里,隶属行村镇

西李家庄的地形半山半泊。村东紧靠黄麻公路,村北有大黄山、小黄山。小
黄山两侧有两条山沟,直奔村前会合。两沟有水库、塘坝6座。村南有黄麻路支线,
牟格庄水库主干渠穿村而过,水利条件十分优越。
全村辖区总面积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55公顷,山岚面积24公顷,适宜
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大豆、花生、苹果、干杂果、蔬菜等。全村主要经
济来源为粮、油、蔬菜、林果、蚕业、畜牧业及泥缸生产等。
2002年,全村180户,580人,有李、孙、崔等3姓,均为汉族。
1983年,农村经济总收入36.9万元,粮食亩产470公斤,总产32.4万公斤,
人均纯收入380元。2002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053万元,第一、二、三产业占农村经
济总收入的比重为53%、26%、21%,人均纯收入3162元。
大事记

1920年因山岚与邻村发生纠纷,山岚被官府没收,逼本村出白银600两,买回大
黄山。全村为此卖掉了2/10的土地,很多户因此家破人亡。
1942年本村解放。
同年盘踞在行村的日军向本村发射燃烧弹两发,两户村民的房子被烧毁。
1943年驻行村的日伪军,抓去了本村共产党员李作明、李孔学、李树新等三人,
在日军监狱关押一年之久,受尽折磨。
1947年进行土改复查,穷人分得了土地。
1952年第一个互助组成立。
1954年成立了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970年本村办起合作医疗站,村民吃药药费报销50%,住院费报销50%。
1974年在村北修起扬水站,灌溉面积10公顷。
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同年投资6万元,全村用上电网供电。
1984年村购进50马力拖拉机1台,解决了全村耕地问题。
同年投资8000元,建大桥1座;投资4000元,修连村路2条。
1985年石砌水渠360米,解决了浇水难的问题。
1987年冬建东北沟水库,库容6000立方米,灌溉面积13.3公顷。同年,在小黄山
植干杂果5.3公顷。
1988年秋改良土壤,整地4公顷。购进链轨车1台。
1989年退耕还林5.3公顷,全部栽上干杂果树。
1990年投资2万元,动用义务工修筑起北大街。镇党委在本村召开了村庄建设现
场会。
1992年冬投资3万元,全村男女劳力参加,动用推土机2台,挖沟1200米,搬动土
方1.5万立方米,在村后修水库2座,修桥3座,总库容8000立方米,灌溉面积26.7公
顷。全村实现水利化,被评为海阳县水利建设先进村。海阳县电视台予以播报。
1993年投资4万元,建起村委办公室6间。
1994年开发庙山地片6.7公顷,栽植板栗2000棵。
1995年投资11万元,挖水井、修水塔,全村用上自来水。
1997年在村南修路一条,改善了交通条件。
1999年投资35万元,在村东建蔬菜大棚50个。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1955年,粮食亩产只有130公斤,总产9.1万公斤。1978年,粮食亩产3
50公斤,总产24.5万公斤。1983年,全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亩产达4
70公斤,比1978年增长了120公斤。2002年,粮食亩产500公斤,总产21万公斤。
1986年植桑4公顷;退耕还果10.7公顷,栽植红富士、乔纳金等苹果;开发
荒山12公顷,栽植了干杂果树。1999年,村投资35万元,建蔬菜大棚50个。2002年,
全村第一产业总收入562万元,其中农业收入425万元,畜牧业收入137万元。
第二产业民国初期,本村建起泥缸厂,从事泥缸生产。建国前夕,从业人员12人
,收入微薄。1982年,泥缸产值7万元。1984年,扩建厂房5万平方米,增加拖拉机6
台,窑洞4个,从业人员48人,当年产值达到34万元,利税10万元。后相继发展起家
庭地毯厂、建筑队、油坊、豆腐坊、白铁加工组、羊毛衫厂,从业人员160多人。
2002年,全村第二产业从业人员200人,收入273万元。其中工业收入83万元
,建筑业收入190万元。
第三产业1965年,村办起供销合作社代销店。1972年后办起了药店、电气焊加工
部、机械修理店等。运输业是本村的长项,主要为贩卖泥缸,从业人员40多人。泥缸
销往莱阳、文登、乳山、莱西、内蒙等地,常年收入160万元左右。
2002年,第三产业有从业人员150人,收入218万元。其中运输业收入131万
元,商饮、服务业收入87万元。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1941年,设李家庄小学,有教师1人,学生12人。1974年,村投资建教
室18间,设1-5年级,教师5人,学生60多人。同时办了幼儿园。随着教学设施逐步配
套,教育质量稳步提高。恢复高考制度至2002年,由原籍考入大中专院校的学生26人
。农民学文化、学科技蔚然成风,请人来村讲科技,外出参观学习已是常事。1986年
,村成立秧歌队,活跃了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
人民生活解放前夕,全村83户,家破人亡者12户,逃荒要饭的8户,看牛扛活的
7户,背井离乡的6户,一辈子未娶妻的8人,人均粮食只有100公斤左右,过着牛马不
如的生活。
解放后,村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尤其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村
民的收入迅速提高。2002年,人均存款2800元,有各种运输车138台,摩托车86辆,
电话80部,彩电130台,冰箱146台,洗衣机4台。
村庄建设1978年前,村内街道高低不平。雨天污水横流,行人无法行走。村民住
房多为草房,室内阴暗潮湿,垃圾成堆,人均住房面积不足8平方米。整个村庄破烂
不堪。1984年,村党支部在镇政府的支持下,重新规划街道和房屋建设。1985年,村
庄规划曾获得县政府的表扬,被授予村镇建设先进村光荣称号。2000年,修主街1条
,安上路灯。2002年,全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6平方米。
集体福利1970年,村办起了合作医疗站,解决了村民就医用药难的问题。1983年
,投资6万元,全村用上电网供电。1984年,始购日本松下产21英寸电视机,当年又
购进电影机1台,活跃了村民的文化生活。1995年,投资12万元,全村吃上了自来水
;全村耕地、浇水、吃水全部免费。每年农历九月九日,“两委”为老人过老人节,
为他们放电影,并发给老人物品和现金。
组织建设
中共基层组织建设1942年,李作明、李树金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本村最早的党
员。1945年4月成立党支部,李作明任党支部书记。在党组织领导下,发动群众,组
织抗日,减租减息,捐资兴学,支援前线,拥军优属,反奸、反特。1949年,全村党
员身份公开,有党员9名,其中女党员1名。2002年,全村有党小组2个,党员29名。
自成立党支部以来,曾有李作明、李树金、李超南、孙永顺、李树顺、李作福、李治
堂、李超仁、毕丛虎、李超良担任党支部书记。1982-1997年,李超仁任党支部书记
期间,党支部先后被评为镇级先进党支部,本村被评为烟台市文明村、县级“城镇建
设先进村”、海阳县计划生育先进村。1991-1992年,李超仁荣获海阳县模范共产党
员、镇民兵先进指导员等荣誉称号。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1942年设村公所。1943年改称村政府。1958年,改称大队管理
委员会。1968年,改称大队革命委员会。1980年12月,复称大队管理委员会。1984年
,始称村民委员会,下设民政、调解、民兵、治安、妇女等组织。曾有李树斌、李作
才、李超南、孙永顺、李树顺、李作福、李超田、李超仁、李超会、李治堂、李超良
担任村行政主要负责人。1999年4月,李治堂当选为首任直选村委会主任。2002年3月
,李超良当选村委主任。
人物
人物简介李作安1930年生,中共党员,中国金融学会会员。1947年参加革命,曾
任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分行行长。
李孔恩1936年生,曾任合肥市西市区委书记。
烈士名录李孔学李作臣李作江
李树俭李知会李作厚

撰稿:李超仁审稿:李超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