庶村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4&A=2&rec=417&run=13

概况

明永乐二年(1404年),宋姓建村于西汉昌阳城遗址之北。因在古寺中发现汉代的
石刻“戍村”二字,遂沿用为村名,后演变为庶村。后有王、孙、纪、李、隋、崔、
赵、盖、尹、阎、相等姓,自外地迁来定居。
庶村村南为西汉时昌阳城遗址,王莽时改为夙敬亭,东汉复建昌阳城。昌阳
的文化渊源上迄原始社会,下至秦汉。建国后,曾在这里发现了石器、骨器、陶器、
兵器、货币、铜镜、铜印等文物。村西“西官道”,村南“城门口”、“南城子”等
地名,仍沿用古时旧称。
庶村东北0.5公里处有司马台遗址,发现有新石器时代早、中、晚期的各类
文物,有骨化石,打制器,大型尖状器及斧、凿、钵、铲、镰刀等,还有春秋到秦汉
的器物和墓葬。村东50米处曰“东井”,有古代居民遗迹。村东100米处发现了东城
门基座。村东300米处、白沙河西岸半百冢子,是一片古墓群。因历年用土,古墓逐
渐暴露,时有文物出土。
庶村位于海阳市西南部,地处东经120°54′、北纬36°42′。东邻鹏化庄
,北交庙河前村,西接西李家庄,南连泊子村,隶属行村镇。
全村辖区总面积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02公顷,山岚面积200公顷,适
宜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地瓜、花生、蔬菜等。
2002年,全村600户,1919人。有纪、李、隋、崔、赵、孙、阎、尹、相、
黄、宋、徐、齐、于等14姓,均为汉族,其中人口较多的为纪姓。
1954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3.4万元。197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37.2万元。2
002年,农村经济总收入4510万元,第一、二、三产业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比重为15
%、3%、82%,人均纯收入3310元。

大事记

1942年10月14日中共行村区委派组织委员李学祥来村发展党员,并建立党支部,
隋守道任党支部书记,隋吉昌任组织委员,隋仕进任宣传委员。
1943年秋本村进行减租、减息。同年,6人参加八路军。
1944年全村4人参军抗日,支前340人次,出动担架20副,支援部队粮食1750公斤

同年本村青抗先队长隋仕进,率领民兵配合主力部队参加战斗65次,独立参加战
斗48次,击毙敌人18名,伤敌70多名。
1945年4月18日(农历三月初七日)日军在本村住了1夜,将猪、鸡、鸭全部杀光,
损坏粮食1万余斤,损坏物资折价12万元。
同年8月21日驻行村的日军逃往青岛,本村解放。
1952年成立互助组。
1955年成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6年成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8年加入人民公社。
同年中共山东省委书记谭启龙来村考察城门口小麦“千斤泊”。
1962年体制下放,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
1966年2月在村西建立缸窑厂,职工20人。
1974年烟台军分区派人来村,开展“农业学大寨”活动。
1982年投资10万余元,在村东南建起联井,灌溉面积达53.3公顷。
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85年投资12万元,在村北建起平塘及自来水塔。
1989年11月27日庶村村东昌阳故城半百冢汉墓,出土汉代文物规矩镜1件。铜镜
直径18.85厘米,背面有鸟兽花纹,并铸篆书“青龙白虎掌四方,朱雀玄武顺阴阳”
14字。
同年全村蔬菜大棚全部用上动力、照明电,实现滴灌供水,两项工程投入资金6
0万元。
1991年投资10万元,铺设自来水管道,全村吃上了自来水。
1991-1992年投资51万元,建冬暖式日光塑料大棚51个,面积6.7公顷。
1992年9月本村幼儿园被烟台市教委评为烟台市一类幼儿园。
1994年本村学生李飞考入清华大学。次年,李伟东也考入该校。
1995年村西黄麻公路正式通车。
2000年4月本村被中共烟台市委宣传部、烟台市科协、烟台市科委、烟台市人事
局评为科普先进村。
同年5月烟台市副市长和烟台市妇联主席前来考察指导大棚生产。
同年11月11日(农历十月十六日)建立庶村农贸市集,每逢农历一、六赶集。同时
,将每年农历十月十六日,定为赶山会日。
同年本村建立蔬菜批发市场,占地面积2公顷。
2002年本村党员活动室被中共海阳市委组织部命名为先进党员活动室。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1955年,粮食亩产126.5公斤,总产42.99万公斤。1978年,粮食亩产3
37公斤,总产96.32万公斤。
1983年,全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亩产550公斤,比1978年增长
了213公斤。2002年,粮食亩产543公斤,总产70万公斤。
1991年以来,村党支部发动群众发展蔬菜大棚。1994年,被烟台市定为标准
蔬菜示范园。2002年,大棚发展到600个,总面积40公顷,产量466万公斤,收入达4
00万元。
2002年,全村第一产业总收入664万元,其中农业收入580万元,畜牧业收入
82万元,林业收入2万元。
第二、三产业建国前,本村仅有小手工业,主要从事竹篾生产,从业人员50多人
,收入仅能自给。后又办起油坊、磨坊,规模不大,收入微薄。1989年以来,村先后
发展起机械修理及建筑业。
1951年,办起供销合作社代销店,改革开放后,村党支部引导群众积极发展
第三产业。先后办起了理发店、商店、饭店等。2002年,全村第二、三产业有从业人
员350人,收入3846万元。其中工业、建筑业收入136万元,商饮业收入3642万元,运
输、服务业收入68万元。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1937年,本村成立小学。1956年成立完小。1976年,改建为联中,学生
300名。1978年,联中改为三年制,有教职工32名,学生460人。
1982年,周家庄联中合并到庶村联中,后改为庶村学区小学。学校教学设施
逐渐配套,教育质量稳步提高。自建国至2002年,由原籍考入大中专院校者150人,
其中考取清华大学的2人。
庶村秧歌全省闻名,2000年曾荣获海阳市秧歌汇演优秀奖,并被省电视台拍
成专题片播放。
村重视科技教育,多次聘请专家讲课或派人外出学习。2002年,有3人荣获
农艺师职称,26人获技术员职称。
人民生活解放前,常年人均粮食仅100公斤左右,只能过半年糠菜半年粮的生活
。建国后,农民生活不断提高。1957年,人均粮食358公斤。1975年,人均472公斤,
全村收入38.76万元。2002年,全村人均存款2000元,有各种运输车辆150辆,摩托车
300辆,电话398部,彩电550台,电冰箱108台,洗衣机50台。
村庄建设建国前,村内街道不整,破烂不堪,村民以草房为主,人均住宅面积不
足6平方米。1983年,村统一规划街道、住房建设。2002年,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4平
方米。
集体福利1978年以来,随着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村民福利逐步提高。1981年
,投资8万元,自行发电照明。1982年,投资16万元,全村用上了电网供电。1985年
,投资12万元,建起了自来水塔。1986年,投资3000元,购买电影放映机1台,自放
电影。1991年,投资10万元,铺设地下自来水管道,全村吃上了自来水,并能浇地2
4公顷。
1967年,实行了幼儿免费入园。1994年,投资28000元,为幼儿园购置了转
盘、荡船、滑梯、单杠玩具等及桌椅200套,室内设有录音机、吊扇、风琴、电子琴
等,教学设施齐全,校舍全部刷新。同时改建厕所,硬化路面,并达到了独门独院。
自1996-2002年,连续多年被烟台市教育委员会评为一类幼儿园和市先进集体。

组织建设

中共基层组织建设1942年,隋守道、隋吉昌、隋仕进在野外石坑里宣誓加入中国
共产党,同时成立了党支部,隋守道任党支部书记。在党支部领导下,成立了互助组
,并先后开展了反奸、反特、反恶霸和土地改革斗争,组织人员支前。至建国前,先
后参军人数达59人。1949年10月,党员身份公开,有党员23名。2002年,全村有党小
组10个,党员79名。
从建立党支部起,曾有隋守道、隋吉昌、隋毅、隋绪才、隋仕国、李作建、
隋介科、隋茂昌、纪云理、隋介亭、隋仁昌、隋介亭任党支部书记。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1942年4月设村公所,1943年改称村政府。1958年9月,改称大
队管理委员会。1968年6月,大队管理委员会改称大队革命委员会。1980年12月,复
称大队管理委员会。1984年,始称村民委员会,下设民政、调解、民兵、治安、青年
、妇女等组织。先后有纪从山、隋凤贞、李作楷、隋开、隋介坤、李树森、隋介春、
纪元岐、李作奎、李作开、纪元法、隋殿升、崔长义、纪克禄担任村主要行政负责人

1999年5月4日,村党支部书记隋介亭当选为首任直选村委会主任。

人物

人物简介李树芳1941年11月生,大专文化,中共党员。1961年8月参加人民解放
军,曾任学员、班长、参谋、内江铁路军代处主任、西昌铁路分局军代处主任兼党委
书记、重庆航运军代处主任兼党委书记等职。1988年7月转业到成都铁路公安学校,
先后任副校长、校长兼党委书记。曾被北海舰队后勤部评为优秀共青团员,受成都军
区后勤部嘉奖两次。1987年受总后勤部表彰。
李战军1960年1月生,中共党员,讲师。1978年参加工作。1981年在江苏理工大
学,曾任团委书记、党委办副主任等职。曾多次被中共江苏省委、理工大学评为优秀
教育工作者,优秀团干部,优秀共产党员。
李树逊1971年生,1989年考入同济大学,1999年获得博士学位。2002年,去美国
攻读博士后学位。
隋岩峰1975年生,1994年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学位。
烈士名录李作纯赵智源赵平源
崔春和崔月岐崔长山赵纯仁纪学俊
李作臣崔月来隋仕进隋价玉纪德生
纪从贤李作臻

撰稿:李超宙审稿:隋介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