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岛村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4&A=2&rec=415&run=13

概况
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桃林村于姓七世祖仁麟迁来此岛建村。其时四面环
水,且处桃林村之南,故命村名小南岛。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取“以鱼度日”之
义,改称鲁岛村。
鲁岛村位于海阳市西南部,地处东经120°56′、北纬36°38′。东、西、
南与辛庄、何家村、卓格庄隔海相望,北与桃林村接壤,隶属行村镇。距镇政府驻地
4.5公里。
全村辖区总面积4.4平方公里,海岸线长2.71公里,海拔10米。其中耕地面
积46.7公顷,适宜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有小麦、花生、玉米等。滩涂总面积133公顷,
其中有虾池78个,面积103.5公顷,浅海养殖面积26.7公顷。
2002年,全村330户,950人。全为于姓,均属汉族。
1954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2万元。197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2.7万元。20
02年,农村经济总收入3164万元,第一、二、三产业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比重为98.
5%、0.1%、1.4%,人均纯收入3425元。

大事记

1945年本村解放。
1956年成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964年修筑“四清大道”,从此岛内与陆地相连。
1974年购置20马力机动船2只,其中水泥船1只。
1976年建平塘1座。
1984年建虾池13.9公顷。
1985年山东省海岛工作会议在本村召开。
同年中共烟台市委副书记李太启来岛指导工作。
同年家家户户吃上了自来水。
同年购40马力机动船10只。
同年新修进村路600米,环村路和中心街1700米。
1986年富岛扬水站建成;购置40马力机动船8只。
1986-1993年连续8年被中共海阳县委、县政府评为先进党支部和文明村。
1987年购置40马力机动船6只。
同年搬迁岛内7个坟地,腾出土地1.1公顷,在其上建起市级花园学校。
同年对村容村貌统一规划,新房区统一尺寸,统一朝向。
同年本村被评为烟台市小学改造成绩突出单位。
同年本村被评为烟台市文明村。
1988年新建虾池35.9公顷。
同年购置60马力木质机动船8只。
同年新建12间村委办公室。
1989年兴岛扬水站建成。
1990年村小学被中共烟台市委、市政府评为“市级花园学校”。
1991年本村被中共烟台市委、市政府、市人大授予“普法”先进村称号。
1992年成为全县首批小康村。
1993年被中共烟台市委、市政府评为村镇建设明星村。
1994年投入30多万元,建虾池53.7公顷,建起100千瓦海水扬水站。
2000年购置150马力铁壳机动船2只。
同年购置80马力机动船4只。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1955年,粮食亩产65公斤左右。1978年,粮食亩产324公斤,总产21万
公斤。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亩产600公斤,比1978年增长了276公
斤。2002年,粮食亩产444公斤,总产24万公斤。全村第一产业总收入3115.7万元,
其中农业收入167万元,渔业收入2946万元,畜牧业收入2.7万元。
1985年以来,村党支部发动群众充分利用传统优势和自然优势,大力发展远
洋捕捞和滩涂养殖。到2000年,购置40马力以上木质机动船36只,150马力铁壳机动
船2只,滩涂养殖面积63.5公顷,虾池78个,水产品产量达1140吨。
第二、三产业1968年,办起了供销合作社代销店。后又办起了豆腐坊、磨坊、油
坊,都规模不大,收入微薄。由于海洋捕捞和滩涂养殖较发达,带动起一批专职渔贩
,并建起了商店、饭店。2002年,第二、三产业有从业人员21人,收入48万元。其中
工业、建筑业收入4万元,商饮及运输业收入44万元。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1946年,成立鲁岛小学。1987年,建起校舍18间,设5个年级,学生10
0多人。1990年,被中共烟台市委、市政府评为市级花园式学校。学校设施全部配套
,教育质量稳步提高。自建国至2002年,由原籍考入大中专院校的学生32人。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粮食仅90公斤左右。渔业工具落后,只能靠近海
捕捞,过着半年糠菜半年粮的生活。建国后,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57年,全村
人均口粮130公斤。1975年,人均口粮236公斤,全村总收入15万元。2002年,全村人
均存款1000元,有各种运输车辆18辆,摩托车180辆,电话180部,彩电300台,电冰
箱200台,洗衣机30台。
村庄建设解放前,村内街道不整,破烂不堪,以草房为主,人均住房不足6平方
米。1987年起,村统一规划街道和房区,修建南北街8条,中心街宽14米;东西大街
2条,宽10米以上;进村路宽10米,长600米;环村路和中心街长1700多米。2002年,
人均住房面积36平方米。
集体福利随着集体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村民的福利逐步提高。1970年,村合作
医疗店建立,村民平常用药药费报销50%。1984年,全村用上了电网供电。1985年,
全村吃上了自来水。1986年,购16mm电影机1台,自放电影。1987年,新建起市级花
园式学校。1988年,安装200门程控电话,村内打电话免费。1989年开始,对考上大
专院校的学生,每人奖500元,中专每人300元;对80岁以上的老党员,每人每年补助
100元;对只有女孩而女孩不在本村的,每人每年补助100元。

组织建设

中共基层组织建设1946年成立党支部,于登交任党支部书记。1949年党员身份公
开,全村有党员9名。自1945年以来,曾有于登交、于永芝、于名瑞、于名柱,于名
升、于名伸、于全文、于孟松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本村党支部曾连续8年被中共海阳
县委评为先进党支部。1999-2000年,于孟松连续2年被中共海阳市委评为优秀共产党
员。2002年,全村有党小组4个,党员29名。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1946年设村政府。1958年,改称大队管理委员会。1968年,大
队管理委员会改称大队革命委员会。1980年12月,复称大队管理委员会。1984年,始
称村民委员会,下设民政、调解、青年、妇女、民兵等组织。曾担任村主要行政负责
人的有于名升、于名高、于名瑞、于永芝、于月文、于德芝、于孟松。1999年5月,
于孟松当选为首任直选村委会主任。

人物

人物简介于凤文1962年生,大专毕业,1981年参加人民解放军。济南军区军训处
处长。
于名讯1964年生,1986年7月大学毕业。中国兵器第五十三研究所处长。
烈士名录于名佐于登杰于课文
于名修于名良

撰稿:于名伸于名营

审稿:于孟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