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林村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4&A=2&rec=411&run=13

概况

据莱阳县志载,元元统二年(1334年),于克学从四川省甘洛县迁来,建村于桃树
和梨树林附近,故命名桃梨村,后演变成桃林村。另一说为因建村处桃树成林而得名
。1947年,桃林村分为桃西、桃南、桃北三个行政村。1956年合并为一个行政村。
桃林村地处东经120°56′、北纬36°39′。位于海阳市西南部,东与前黄
塘村接壤,南与鲁岛村相邻,西北距镇政府驻地5公里,隶属行村镇。
全村辖区总面积9.22平方公里。地形北高南低,北依黑牛山,南濒黄海。耕
地面积342公顷,适宜种植的农作物有小麦、玉米、大豆、花生、桑树等。浅海滩涂
133公顷,主要养殖对虾、虫益蛏等。
2002年,全村1010户,3007人,有于、张、李、刘、王、隋、苏、孙、徐、
项、黄、由、陈、赵等14姓,均为汉族,其中人口较多的是于姓。
1956年,农村经济总收入20.2万元。1982年,农村经济总收入89.1万元。2
002年,农村经济总收入6160万元,第一、二、三产业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比重为44
%、22%、34%,人均纯收入3300元。

大事记

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九月捻军李成率部进入海阳,本村于学奎、于永宦、于振
家等20余人被掳、被杀。
1919年本村于墨林等,发动乡民数万余众,参加海、莱两县的反盐务风潮。
1933年春节期间,李桂岩受中共海莱特支委员刘松山委托,在本村建立中共桃林
区委,并任区委书记。此为中共海阳县第一个区委。
1945年3月本村解放。
同年5月28日日军扫荡进村,打死村民2人。
1947年本村分为桃北、桃西、桃南三个行政村。1956年,重新合并为一个行政村

1956年冬建浪水湾苇塘33公顷,常年产芦苇15万公斤。
1976年建扬水站1座、知青房19间、蚕室21间,购25马力拖拉机4台、水泵16台、
马车14辆、榨油机2台。
同年于宗善被中共海阳县委、县政府评为劳动模范。
1983年建虾池80公顷。
同年全村吃上自来水。
1984年新建桑园13.3公顷。
1989年开挖浪水湾河道1200米,新建桑园6.7公顷。
1992年浆砌整修西大街800米。
1996年石砌养虾池外围大坝750米。
2000-2001年整修、拓宽村路1100米。
2002年党支部书记于朝军被中共海阳市委、市政府评为劳动模范、农民企业家。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1955年,粮食亩产110公斤,总产59.89万公斤。1978年,粮食亩产373
公斤,总产162.08万公斤。1983年,全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亩产573公
斤,比1978年增长了200公斤。2002年,粮食亩产487公斤,总产170万公斤。
建国以后,村党支部带领全村群众植苇33.3公顷,常年收获芦苇15万公斤。
1965年,建果园13.3公顷,主要栽植苹果、香水梨、蜜桃等,常年产量5万公斤。19
68年,为发展多种经营,在浪水湾建蚕茧室21间,植桑0.67公顷。后桑园随着茧价的
不断提高而陆续扩建。1995年,全村桑园面积达到33.3公顷,养蚕户发展到350多户
,年产茧量6万多公斤,蚕茧总收入95万元,养蚕户均收入2740元,居全县之首,多
次受到中共海阳县委、县政府的表彰,被评为海阳县植桑养蚕先进单位。2002年,全
村第一产业总收入2700万元,其中农业收入1400万元,畜牧业收入300万元,渔业收
入1000万元。
第二产业建国前,本村只有油坊、烧锅、木匠铺、熟皮子等手工业,收入微薄。
建国后,随着集体经济的不断壮大,工副业俱兴。先后建立了磨坊、粉坊、红炉及刺
绣、草制艺品加工等20多个工副业项目,从业人数达700多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以后,农村经济飞速发展。1984年,村集体投资34万元建印刷厂,常年收入达5万余
元。同年9月,在原村木匠铺的基础上建起了桃林木器厂。1991年,又投资10.7万元
,扩建了木器厂。1995年,木器厂固定资产总值达到了33.68万元,年销售总额120万
元。此后,全村相继建成了家具五金厂、织染厂、芋头加工厂等个体企业30多家。2
002年,全村第二产业有从业人员340人,收入1380万元,其中工业收入980万元,建
筑业收入400万元。
第三产业建国初期,第三产业发展较慢。1955年,由群众入股成立了供销合作社
代销店,后又办起了缝纫组、条货铺、修鞋店等,规模不大,收入不多。20世纪80年
代以后,村党支部带领群众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先后发展起村办商店10处,理发店3
处,电气焊修理部4处及运输业等。
2002年,全村第三产业有从业人员200人,收入2080万元,其中运输业收入500万
元,商饮业收入1000万元,服务业收入580万元。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清末、民初时,本村设映雪书房,于墨斋执教。1944年,成立了桃林小
学,由县抗日民主政府派姜鸿渠、赵文舟、姜洪秀等任教。1948年,成立了桃林完小
,在校学生200余人。1969年,桃林完小改为联办中学,内设小学部。1977年,为更
好地发展教育事业,在村北新建校舍67间,占地面积19486平方米,建筑面积13327平
方米,运动场占地面积5710平方米,购置教学仪器1229件。之后,学校教学设施逐步
配套,教育质量稳步提高。1978年以来,先后有12名教师被评为县优秀教师,5名民
办教师转为公办教师。学校曾5次被烟台市评为“教书育人”先进单位。1995年,幼
儿园被烟台市教委评为“烟台市一类幼儿园”。自建国到2002年,有120人由原籍考
入大中专院校,其中有1人获得博士学位,有6人获得硕士学位。
人民生活解放前,人民生活极其贫苦,常年人均粮食仅在100公斤左右,吃的是
半年糠菜半年粮。不少人衣不遮体,食不饱腹,靠扛活、讨饭维生。建国后,在共产
党的领导下,人民生活逐步改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02年,全村人均存款1500元
,有运输车辆20辆,农用拖拉机500辆,摩托车200辆,电话600部,彩电900台,电冰
箱360台。
村庄建设建国前,村内街道不整,破烂不堪,村民住房多数是“一把泥”建筑,
碎石砌墙,低矮狭小。1992年,为改变村貌,清洁环境,村统一规划街道、房屋建设
,浆砌西大街800米。1994年,又整修浆砌东大街500米。2000年,修进村路1300米。
村民建房进深由过去5米改为6米,并且白墙红瓦,玻璃门窗,既宽敞又亮堂。1995-
2000年,全村新建标准住房700幢。2002年,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2平方米。
集体福利随着农村集体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村民的福利逐步提高。1973年,村
建立了合作医疗站。1979年,村投资5.3万元,架设高压线,修建配电室,全村用上
了照明电。1993年,投资7.86万元,增建了1处配电室,满足了村办工业用电。1979
年,购买16毫米移动式电影放映机1台,自放电影。同年,购买了1台21英寸彩色电视
机,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1994年,投资18万元,安装了闭路电视,进一步活跃农村
文化生活。1989年,投资6.2万元修建了封闭蓄水池,引水进村。1990年,投资19.9
1万元,改换管道,送水到户,农民用上了自来水。1993年,修建邮电所,设100门总
机,安装转拨电话75部。1996年村内撤换了转拨电话,改装了256型数字电脑程控交
换机。到2000年,已有600户村民安装了直拨电话。

组织建设

中共基层组织建设1932年,于侃之经张静源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冬,在张
静源、刘仲益主持下,成立了中共桃林村党支部,于侃之任党支部书记。党支部成立
后,先后发展于名德、于德成、于东之等20多人入党。1936年,国民党山东军阀韩复
榘多次派兵“清乡”,村内党组织连遭破坏。1938年党组织陷入瘫痪。1944年3月,
共产党员于名全在部队负伤回乡,区委任命其为村长兼党支部书记,桃林村党组织重
新恢复活动。在党组织领导下,先后建立了自卫团、青抗先、青妇队、儿童团等群众
组织,开展了锄奸、反霸斗争。并组织于名瑞、于本友、于名积、于名海等30多名民
兵,随军参加了万第讨伐赵保原战斗。
1949年10月,本村党员身份公开。先后有于侃芝、于岳恩、于名泉、于名田
、于秉智、于秀章、于秉国、于乃深、于令之、于陶恩、于乃山、于乃堂、于乃令、
于宗善、于朝军任党支部书记。1980年以来,村党支部曾多次被中共烟台市委、海阳
县委(市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2002年,全村有党小组12个,党员143名。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1942年4月设村公所。1943年改称村政府。1958年9月,改称大
队管理委员会。1968年6月,大队管理委员会改称大队革命委员会。1980年10月,复
称大队管理委员会。1984年5月,始称村民委员会。先后有于名全、于秉智、于希进
、于名瑞、于祥文、于秀章、于福成、于乃从、于仁成、于仲芝、于乃祥、于名令、
于希言、张世竹、于乃堂、于宗善、于勤文、于乃山任村主要行政负责人。2002年4
月,于涛文代理村委主任。
1995年9月,村委被烟台市人民政府授予模范村民委员会称号。1996年4月,被烟
台市文化局授予文化模范村称号。

人物

人物简介于侃之(1907-?),1931年前后,在莱阳一带执教。1932年,经中共胶
东党组织早期领导人张静源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回村建立起初级小学,并以
教学为掩护,发展党员20多名。1933年任桃林区区长。“一一·四”暴动失败后,改
名梁子安。曾任中共掖县县委书记。
于洪通(1916-1996)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6年参加八路军。曾任独立营营
长、武工队长、团参谋长、团长等职。1954年后,先后在福建、贵州兵役局、公安厅
、外贸局、气象局工作。
于光1921年12月生,1932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到《滨海日报》社、临沂新华
书店工作。曾任中共《大众日报》社总支书记、鲁中南区党委行政处长、山东省农业
厅办公室主任、齐齐哈尔火力发电厂厂长、华东电力建设局党委书记兼局长、华东电
力企业管理协会会长等职。
于逢松1927年12月生,中共党员。1947年5月参加人民解放军,曾任班长、排长
、指导员、高级步校学员、政治协理员、教导员、武装部副政委、军代表等职。197
8年11月,转业到江西省九江橡胶厂任党委书记。
张国初1932年生,在部队搞科研工作。在南昌某部任职,少将军衔。
于硕恩1933年1月生,大学文化。1949年5月参加工作。曾任海阳北海银行、中国
人民银行青岛分行辽宁路办事处办事员,长春市水产局技术员,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
所高级工程师等职。先后在各种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
于顺成1933年6月生,中共党员。1948年参加工作,1949年于华东工商干校结业
,随解放军南下,参加过渡江战役、上海战役。后随部队进军福建,曾任中共福州军
区党委办副主任、福清县人武部政委、福州军区军政干部学校(后为南昌步兵学校)政
治部秘书处处长。1981年转业到地方,先后任中共江西省委组织部组织处处长、省纪
委驻省体委纪检组长(副厅级)、省体育总会副主席等职。曾荣立三等功1次、四等功
2次,受嘉奖多次。
张世华1934年2月生,高中文化,中共党员。1948年9月参加工作,任华东干部学
校学员、通讯员。1949年随解放军南下,曾任皖北行署工商处秘书,安徽省商业厅保
卫科长,中共安徽省委办公厅信访处、保卫处副处长、处长,办公厅副主任等职。曾
被评为安徽省商业厅、省直属机关先进工作者,获公安部荣誉奖章和证书。
于希禄1944年9月生,高中文化,中共党员。1964年12月参加工作。1988年12月
,在担任中国农业银行海阳支行办公室副主任时,被评为烟台市劳动模范。
于桂国1947年生,1970年参加人民解放军,从事通讯工作。1993年调总参工作。
1995年调总后勤部工作,时为大校军衔。
于瑞民1949年生,中共党员。1988年6月,被文化部、财政部评为“以文补文”
先进工作者。
于永昌1955年9月生,大专文化,1982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海阳皮鞋厂副
厂长、旅游鞋厂厂长、山东省皮革工业研究所所长、山东省皮革行业协会常务副理事
长。曾荣获省二轻厅优秀厂长、烟台市优秀企业家、山东省青年对外开放立功标兵称
号及省总工会富民兴鲁劳动奖章。
于旭光1958年10月生,中共党员。1982年毕业于东北工学院,获学士学位,曾任
邢台钢铁厂工长。1987年于东北工学院研究生院获硕士学位。曾任河北省冶金研究所
工程师,从事钢铁冶金的科研工作。获一项发明专利,通过两项省级鉴定。
烈士名录于焕恩于宗宪于德通
于乃坤于名鼎于奎文于宗初于名乐
于斌章于崇金于宣章于永章于逢君
于逢岗于泽民于谢之于秉初张世宗
于文甲于宣恩于希荣于修文于乃鼎
于乃横于宗本于殿章于乃成于乃全
于学民于本正于兆福于名晋

撰稿:于乃令审稿:于朝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