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廒子村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4&A=2&rec=408&run=13

概况

明朝末年,位姓来此建村。因建村处地形象鳌鱼脊,故取名为鳌脊村。为区别于
北鳌脊村,遂称南鳌脊村,后演变为南廒子村。清初,赵姓来此定居,后有陈姓、徐
姓、沙姓、高姓自外地迁入。
南廒子村位于海阳市西南部,地处东经120°51′、北纬36°40′。东与西
小滩村为邻,西与莱阳市东羊郡村相连,南靠青石公路,北与北廒子村隔河相望。隶
属行村镇。东距镇政府驻地5公里,距市政府驻地40公里。
全村辖区面积1.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62公顷,适宜种植的农作物有小
麦、玉米、大豆、花生、蔬菜、桑等。
2002年,全村230户,765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8人。有陈、位、赵、徐、沙
、高等6姓,均为汉族,其中陈姓人口较多。
1961年,农村经济总收入6.2万元。197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4万元。2002
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709万元,第一、二、三产业占经济总收入的比重分别为43%、
1.2%、55.8%,人均纯收入3281元。

大事记

1919年因村民参加反盐务斗争,当局烧毁村民赵虎斌草房5间。
1943年盘踞在行村的日伪军进南廒子村扫荡,将村民赶至南海,两名刚满10岁的
小女孩被淹死。
1944年村青救会缴获日军战马两匹,送交八路军独立营。
同年日军进本村,将村民赶到陈元贤房内,施放毒气,毒坏数人。
同年本村由莱阳县划归海阳县管辖。
1945年8月21日驻行村的日伪军逃往青岛,本村解放。
1954年本村成立第一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972年南廒子、北廒子、迎春、祥东、田村等五个村,统一规划地片,交换插花
地。
1976年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树山战区整修出标准大寨田23.3公顷。
1981年在村西建大口井,铺设水泥管道400米,灌溉面积16.7公顷。
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91-1992年植桑7.7公顷。
1998年市劳动局工作组驻村,帮扶资金2万元,村投资1万元,浆砌整修大街3条

1998-1999年建韭菜拱棚58个,占地面积4公顷。
1999年村投资13万元,村民用上自来水。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1955年,粮食亩产130公斤,总产15.8万公斤。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
承包责任制,粮食亩产500公斤。2002年,粮食亩产506公斤,总产32万公斤。
建国后,党支部带领全村群众兴修水利。1991-1992年,两年植桑6.7公顷,
建大小蚕棚20多个。随着茧价不断提高,桑园陆续扩建。2000年,桑园面积达到8.7
公顷,养蚕户发展到57户,产茧1万多公斤,蚕茧总收入20多万元,成为行村镇第三
养蚕大村。
1998-1999年,先后发展韭菜拱棚58个,占地4公顷,常年收入达12万元。2
002年,全村第一产业总收入733万元,其中农业收入420万元,渔业收入200万元,林
、牧业收入113万元。
第二产业解放前后,本村没有工企业。1964年,村集体办起磨坊,员工3人,结
束了农民用石磨磨面的历史。1970年,办起了草制艺品加工点。改革开放后,相继建
起了三友制衣厂、油坊、磨坊、羊毛衫加工厂、刺绣加工厂等个体企业10多家,从业
人员80多人,常年收入50多万元。
1995年,村党支部聘请北京油毡厂技术人员来村,集体投资12.5万元,建起
了南廒子村油毡厂。后因种种原因破产,亏损21万元。2002年,全村第二产业从业人
员26人,收入22万元。其中工业收入14万元,建筑业收入8万元。
第三产业1955年,由群众入股成立了供销合作社代销店,规模不大,收入微薄。
1970-1981年,全村兴起家禽人工孵化,从业者100多户,常年收入12万元。
改革开放后,村党支部带领群众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先后办起了电气焊修理
部3个,商店2个,自行车修理铺2个,往返济南贩运海鲜者5户,运输汽车7辆。2002
年,全村第三产业从业人员315人,收入954万元。其中运输业收入350万元,商饮业
收入300万元,服务业收入304万元。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1949年,成立了南廒子小学,先后有于炳禄、徐光鹏等任教,学生50多
人。1976年以来,村集体出资1.5万元,修建田村联办中学,学校教学设施逐步配套
,教育质量稳步提高。先后有5名民办教师转为公办教师。1984-2002年,全村考入大
中专院校的学生57人,其中2人获得硕士学位。
1985年前,亩产花生米不足100公斤。1985年以来,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普及
全村。地膜覆盖花生,常年亩产生米200多公斤。仅此一项,全村增收花生米3万余公
斤。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口粮仅110公斤左右,生活只能半年糠菜半年粮
。建国后,人民生活逐步改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59年,人均粮食230公斤。19
78年,人均粮食410公斤,全村收入9万元。2002年,全村人均存款1000元,有大、中
、小型汽车17辆,20型拖拉机15台,手扶拖拉机23台,三轮车8辆,摩托车106辆,彩
电180台,电冰箱40台,电话155部。
村庄建设建国前,村内街道不整,破烂不堪。村民住房以草房为主,时为“一把
泥”房,碎石砌墙,低矮狭小,人均不足7平方米。改革开放以来,村统一规划街道
,统一建新房标准。每间新房标准3×6米,每栋5-6间,全是白墙红瓦,院长8米,胡
同5米,既宽敞又亮堂。1998年,由市劳动局支援和村集体投资3万元,浆砌整平宽1
2米大街3条,全长600米。至2002年,全村新建、翻建新房182栋。80%的村民住上了
新房,人均住房面积达36平方米。
集体福利随着集体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村民的福利也逐步提高。1971年,村集
体投资4万元,全村用上了自发电。1982年,用上了电网供电。1998年以来,村民投
资3万多元,安装程控电话155部,成为电话普及村。1999年,投资13万元修自来水蓄
水池,村民用上自来水。2000年,投资2.9万元,100户安装上有线电视。

组织建设

中共基层组织建设1944年6月,赵子起由田村吕凤福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成
为本村第一个党员。1945年8月,成立了南廒子村党支部,赵子起任党支部书记。后
又发展陈敬恕、陈世瑞、陈志国等8人入党。党支部领导成立了自卫团、职工会、青
救会、妇救会、农救会等组织,开展了反日、反奸、反地主恶霸斗争。组织支前队支
援前线,发动村民踊跃参军。1946年起,曾有徐希明、陈国瑞、赵青山、陈志国、陈
元增、位国卿、徐维发、位保山、陈月仁、陈其言、赵奎山担任村党支部书记。200
2年,全村有党员37名,预备党员1名。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1943年成立村政府。1958年,改称大队管理委员会。1968年,
大队管理委员会改称大队革命委员会。1980年12月,复称大队管理委员会。1984年,
始称村民委员会。曾有陈关进、陈敬恕、陈国瑞、陈敬忠、陈元增、陈桂仁、陈志国
、陈元厚、陈作晓、陈秀国、陈文国、陈月仁、陈寿国、赵奎山、陈希国、陈全国、
陈先国、陈奎生、陈东生、陈胜生担任村行政主要负责人。1999年5月2日,陈东生当
选为首届直选村委主任。2002年3月,陈胜生当选村委主任。

人物

人物简介陈敬恕(1914-1949)1946年参加人民解放军,曾任副连长。1949年3月,
在安徽省宣城战斗中牺牲。
赵自强1940年2月生,1964年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曾任高中语文教师、县教育
局教研室语文教研员、县电大文学教师。1987年调山东大学威海分校中文系,任文艺
理论、美学、新闻传播学教师,文艺学教研室主任、教授。其间,曾任威海市第十一
届、十二届、十三届人大代表、常委会委员,烟台市语文教学研究会理事,全国毛泽
东文艺思想研究会会员,山东美学会会员,威海市美学研究会副会长、秘书长等职。
烈士名录位国候陈开仁陈世瑞
陈敬恕陈玉仁

撰稿:赵湖海陈其言陈其红

审稿:赵奎山陈奎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