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河前村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4&A=2&rec=399&run=13

概况

明崇祯年间(1628-1643年),张姓来此建村定居。此地有座玉皇庙和一条小河,
村处庙河之后。当地有“宁住庙前,不住庙后”之说,故村虽处庙河之后,却仍命名
庙河前村。另一说为,520多年前,张姓建村时,因村南山顶有座庙,山后有个泉,
以此命村名庙后泉,后更名为庙河前村。
据谱书记载,当时迁入本村有3家。张东鲁最早由莱阳双山村迁来定居,后
又由莱阳疃后山和寨后迁来2家,均姓张。至今本村张姓仍为3大家。其它有李、孙、
姜姓各1户。
庙河前村位于行村北5公里处。地处东经120°54′,北纬36°43′。东邻杜
格庄,西接牟格庄,南靠庶村,北连西村庄。村东、南、北均有河流,村西、南、北
均有小山,低山丘陵,冬暖夏凉。村东有县级公路,交通便利。隶属行村镇。
全村辖区总面积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60公顷。适宜种植的农作物主要
有小麦、玉米、大豆、花生、水果、蔬菜等。
2002年,全村280户,895人。有张、李、姜、孙、于等5姓,均为汉族。其
中张姓人口较多。
1954年,农村经济总收入5万元。197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90万元。2002年
,农村经济总收入1669万元,第一、二、三产业占农村经济总收入比重分别为88%、
4%、8%,人均纯收入3200元。

大事记

1940年3月日军盘踞行村。
1940-1945年盘踞行村的日军多次扫荡本村,先后抢粮3万余斤,抢物300余件,
抢走牲畜180余头,杀害村民3人,烧毁房屋12间,拉丁抓夫300人次。奸淫妇女3人。
同期本村参加八路军者29人,支前民工302人次。
1945年8月本村解放。
1946年本年起,本村参加人民解放军38人,支前民工188人。
1947年本村进行土改复查。
1965年在村南山根劈山改河道。全村283个劳力,苦干3个冬天、2个春天,搬土
石方1.26万立方米,将弯曲的河道改直,造出粮田5.3公顷。
1973年修建北夼水库,使20公顷山地,变成了高产稳产的水浇田。
1974年在村后山根劈山,建成地瓜贮藏窑1座,内设9个洞,可贮藏全村地瓜种1
万公斤。
1976年进行村北河流改道工程,挖土1万余立方米。改直了河道,开垦出粮田1公
顷。
1975-1978年建房21间,安置北海舰队上山下乡知识青年26名。1978年,下乡知
识青年全部返回青岛。
1981年投资3万元,全村用上了电网供电。
1982年村投资2万元,在村东大河西岸钻成连井,使村周围26.7公顷平原地变成
了水浇田。村民人均水浇田达到0.07公顷。
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84年在村北夼水库周围新建果园13.3公顷。
1985年在村后山坡建桑园1.3公顷。
同年本村荣获海阳县文明村称号。
1996年10月中共海阳市委组织部领导包村。3年中扶持3万元,更换配电室变压器
,增容30千瓦;扶持水泥130吨,建桥1座,硬化街道3条;修建村委大院、办公室;
在村东建蔬菜大棚17.3公顷,村民经济收入获得很大提高。
2000年为改变村貌,投资3万元硬化街道;投资5万元,在村西笔架山下建大桥1
座,车辆可通青石公路;投资3万多元,安装了有线电视。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1955年,粮食亩产70公斤,总产7.6万公斤。1978年,粮食亩产323公斤
,总产46万公斤。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亩产510公斤,比1978年
增长187公斤。2002年,粮食亩产457公斤,总产49万公斤。
1987年以来,村党支部发动村民种植果树,发展经济。2002年,全村第一产
业总收入1470万元,其中农业收入762万元,林业收入6万元,畜牧业收入693万元,
其它收入9万元。
第二产业建国前,全村仅有小手工业,从业人员8人,收入仅供自给。1985年以
来,村剩余劳力主要从事建筑业。2002年,第二产业从业人员80人,收入66万元。
第三产业1951年,村办起了供销合作社代销店,规模不大,收入不高。改革开放
后,村党支部带领群众发展第三产业,先后发展起商饮、运输、服务业等。2002年,
第三产业从业人员230人,收入133万元,其中运输业收入12万元,商饮、服务业收入
121万元。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1949年,成立了庙河前小学,1名教师,学生30多人。1965年,由村投
资扩建了18间宽敞明亮的教室,设7个班,有教师9人,学生248人。全村学龄儿童全
部入学。1999年,因生源不足,学校合并到庶村,辖区四个村,称庶村学区。
建国至2002年,由原籍考入大中专院校的有16人,其中考入北京大学的1人
,1人获副主任医师,1人获高级农艺师。村民有6人获技术员职称。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粮食100公斤左右,过的是半糠菜半粮的苦日子
。建国后,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57年,农村经济总收入80万元。2002年,全村
人均存款1000元。有各种运输车辆8辆,摩托车84辆。电话机82部,彩色电视机200台
,电风扇300台,电冰箱22个,洗衣机3台。
村庄建设解放前,村内街道不整,房屋破烂不堪,草房占80%,人均居住面积不
足5平方米。2000年,村统一规划房区、街道建设,硬化修整街道3条。村民建楼3座
。村投资5万元,建成村西笔架山下河桥1座。2002年,人均住房面积20平方米。
集体福利1979年以来,随着集体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村民的福利也不断提高。
1981年,购置16mm电影放映机1台,定期为群众放映;投资3万元,全村用上了电网供
电。1987年,投资8万元,在山上修建了蓄水池,将村东河岸连井引水上山,全村用
上了自来水。2000年,投资3万元,全村安装了有线电视。

组织建设

中共基层组织建设1932年8月,张贤和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行村镇最早的党员
之一。张先后介绍本村7人加入党组织,成立了第一个党小组,并任小组长。1949年
,党员身份公开,有党员8名。2002年,全村有党员45人。自建立党支部以来,曾任
党支部书记的有张贤河、张西奎、张西春、张玖田、张西君、张建勋、张守海、张西
焕、张庆新、张西龙。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1942年,设村公所。1943年,改称村政府。1958年,改称大队
管理委员会。1968年6月,改称大队革命委员会。1980年12月,复称大队管理委员会
。1984年,始称村民委员会,下设民政、调解、民兵、治安、妇女等组织。1942年起
,有张荣禄、张才田、张花田、张成田、张西春、张伟彩、张建勋、张西厚、张西焕
、张守海、张玉民、张玉波担任村主要行政负责人。

人物

人物简介张贤和(1911-1935)曾用名徐前进。1932年农历八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是当时行村镇加入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
张在莱阳乡师读书时,适逢“九·一八”事变。他积极从事抗日募捐,宣传
抵制日货,常在校刊上发表进步文章,痛斥国民党的不抵抗主义。1934年10月,任中
共牟平县委书记。1935年,中共胶东特委举行“一一·四”暴动,张任西路牟平暴动
队伍主要负责人,带领暴动队伍进军午极镇柳树村,捣毁乡公所,生擒其乡长。继而
又火烧通海区公所,夺取地主武装大枪16支及土枪、大刀、长矛等武器。后被国民党
八十一师运其昌部包围。他带领队伍及群众在突围激战中,子弹打光,仍挥大刀,保
护队伍及群众突围,身中数弹,壮烈牺牲。
张克云1944年3月生,主治医师,中共党员。他采用电灼、电离子透入和磁疗等
新技术,设计出专治皮肤病的组合仪,临床应用,收效显著,填补了国内空白。他研
制的烫伤膏和面部雀斑化学剥脱术,治疗有效率均达100%。曾在全国首届皮肤科学术
交流会上介绍经验。近10年间门诊量达30多万人次,治愈率达92.4%,有效率达99.
8%。先后在省级以上有关专业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环胞苷治疗大疱
性出血带状疱疹》一文,获全国皮肤科学术讨论会三等奖。
张伶伶曾用名张爱浮。1959年9月生,硕士毕业生,中共党员,中国建筑学会会
员,中国展示设计协会会员,中国环境艺术学会会员。1985年晋升为讲师、建筑师。
1990年晋升为副教授。先后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论文20篇,其中《中国体育建筑创作
中的新思潮》,参加过国际学术交流会。主持设计的亚运会北京朝阳体育馆、石景山
体育馆等别具风格,被授予国家亚运会建设先进工作者称号。曾获全国中小型体育馆
建筑设计竞赛二等奖。
张德增1960年12月生,中共党员,海阳市公安局东村分局副局长。1991年10月,
被公安部评为先进工作者。
张群1966年3月生,大学文化,编辑。1989年在黑龙江省文联书协工作。1996年
任《书法赏评》杂志社编辑。著有《墙体》一书,在《书法报》等报刊上发表论文多
篇。曾任《国际室内装饰集》副主编,是《室内装饰图集》编委成员。
烈士名录张克功张贤和张伟芳
张信田张月田张连成张成田

撰稿:张成国张建贵

审稿:张西龙张玉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