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村三村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4&A=2&rec=395&run=13

概况

行三村与行一、行二、行四、行五村同属一个自然村,总称行村。行村位于海阳
市西南部,地处东经120°54′、北纬36°40′。濒临黄海,地属要塞,为历代兵家
所重。魏设高丽戍,金建衡村镇,明置行村寨,清设海阳县行村汛,现为海阳市行村
镇政府驻地。
行村古称衡村寨,“衡”与“行”近音,“衡”去“鱼”便成为行村。元代
,行村居民以舒、罗两姓为主。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车、王两姓分别从江苏松
江县、山东德州迁入。明宣德二年(公元1427年),于振华由山西洪洞县迁入。之后,
其他各姓相继迁入,人口逐渐繁衍。
1945年9月,抗日战争胜利后,行村划分为自卫、生产、建设、爱国等四个
行政村。1956年合并成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62年,分设行一、行二、行三、行
四、行五五个行政村,本村为行三村。
行三村位于海阳市西南部,东邻行四村,北连行二村,南接三里庄,西北依
青石公路,村南紧靠乳即一级公路,交通极为便利。全村辖区总面积3平方公里,其
中耕地面积70.4公顷。土地肥沃,适宜种植的农作物有玉米、小麦、地瓜、花生、大
豆、蔬菜、苹果等。
2002年,全村259户,743人。有王、梁、车、李、徐、张、位、孙、苏、郭
、邵、于、万、刘等14姓,均为汉族。其中王姓人口较多,占50%。
1954年,农村经济总收入9.8万元。197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68.8万元。20
02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210万元,第一、二、三产业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比例为46%
、10%、44%,人均纯收入3276元。

大事记

1940年2月7日(农历一九三九年腊月三十日)日军侵占行村。
1944年日军在行三村修建炮楼,野蛮奴役村民。
1945年8月21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盘踞行村的日伪军逃往青岛,行村解放

1973年本村购第一台拖拉机。至1989年,共购拖拉机5台,柴油机7台,电动机3
台,农业机械总投资6.9万元,实现了耕、种、管、收、脱粒、加工机电化。
1988年本村被烟台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授予安全文明村称号。同年,被中
共海阳县委、县政府评为文明村、信用村。
1993年全村投入7万元,建自来水工程,村民吃上自来水。
1994年3月规划土地1.2公顷,建设镇商业街。
1996年投入4万元,建起村服装厂,工人20名,主要生产手套,产品出口韩国。
2000年投入10万元,完成电网改造,实现城乡用电同价。
2001年全村200户居民安装上程控电话。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1955年,粮食亩产82公斤,总产11.12万公斤。1978年,粮食亩产478公
斤,总产60.5万公斤。1983年,全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亩产526公斤,
比1978年增长了48公斤。2002年,粮食亩产500公斤,总产41万公斤。
1975年以来,村集体投入10万元,打大口井5眼,机井9眼,铺设地下管道1
500米,使西泊粮田全部成了水浇地,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1999年,发展桑园14公
顷。2002年,全村第一产业总收入559万元,其中农业收入420万元,畜牧、渔业收入
139万元。
第二产业解放前,本村工业仅有油坊及花边生产,收入微薄。1962年后,成立磨
坊、压胎组、木器厂等,从业人员80人,常年收入100多万元。1996年,投资4万元,
建起服装厂,工人20人。2002年,第二产业从业人员41人,收入124万元。其中工业
收入74万元,建筑业收入50万元。
第三产业自改革开放以来,党支部带领村民相继办起了理发店、商店、饭店及车
辆修配厂、衡器维修厂等。2002年,从事第三产业人员78人,收入527万元,其中运
输业收入76万元,商饮业收入398万元,服务业收入53万元。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1974年,行三村与行二、行四村联合创办小学,建房38间,设10个班,
教职工20人,学生386人。1981年,行村公社将其命名为行村二联小。1996年,并入
行村中心小学。至2002年,由原籍考入大中专院校者29人。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粮食仅80公斤左右,生活只能半年糠菜半年粮。
建国后,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57年,全村人均粮食267公斤。1975年,人均粮
食386公斤,全村收入54.4万元。2002年,全村人均存款800元。有各种运输车辆52辆
,摩托车70辆。电话175部,彩电216台,电冰箱52台,洗衣机30台。
村庄建设建国前,村内街道不整,破烂不堪,村民住房多以草房为主,人均居住
面积不足6平方米。1978年,村统一规划街道、房屋建设。至2002年,新建房屋168幢
,人均居住面积达到25平方米。
集体福利1971年,村合作医疗站建立,为本村村民服务,村民平常用药费报销5
0%,对老人及重病人上门送医送药。1978年以来,随着集体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村
民的福利逐步提高。1982年投资10.5万元,全村用上了电网供电。1990年投资1500余
元,购置新课桌凳,建立幼儿园,幼儿免费入园。1993年投资7.8万元,修建自来水
蓄水池,村民用上了自来水。

组织建设

中共基层组织建设1945年,王仁善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本村第一个党员。194
5年12月,成立村党支部,王仁善任第一任党支部书记,有党员3名。在党支部带领下
,村民积极参加土地改革运动,发展互助合作组织,踊跃参军支前。
1949年,村党员身份公开,全村有3名党员。2002年,全村有党小组5个,党
员45名。1947年起,先后有王仁善、王成善、于洪柱、刘富强、王兰升、王春光、刘
富强、陈其见、王振玉、王树亭、梁明福等任村党支部书记。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1945年10月,设村政府。1956年,行村四个村合并成立高级农
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改称大队管理委员会。1962年,分为行一、行二、行三、行四
、行五五个行政村,本村为行三大队管委会。1968年,改称大队革命委员会。1984年
,始称村民委员会,下设调解、民兵、治安、妇女等组织。
曾任村主要行政负责人的有王淑莲、王文吉、李守昌、刘福强、王兰升、王
振礼、刘德安、李德胜、王振太、陈其见、王树亭。2002年12月起无村委主任。

人物

人物简介万全瑞1918年2月生,1941年5月参加革命。曾任八路军四纵十二师三十
四团连长,四平战役中牺牲。
王松林1962年9月生,工程师,设计室主任。1985年7月东北林业大学毕业后,分
配到潍坊生建机械厂科研所,从事压缩机的设计、研究。参与设计的二氧化碳压缩机
,曾获司法部、省经委优秀新产品三、四等奖。
烈士名录王焕新王振河王振明
王振山万全瑞王秉仁王秉喜

撰稿:王振荣王启义

审稿:王树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