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村二村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4&A=2&rec=394&run=13

概况
行村古名衡村寨,因“衡”与“行”谐音,“衡”去“鱼”而变成行村。
早有罗、舒、谷等姓居住此村。明初王姓由德州、车姓由江苏省松江县来此
定居,繁衍发展成大村(详见行一村概况)。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行村划为爱国村、生产村、自卫村、建设村
四个行政村。1956年,四个村合并成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62年,分为行一、行
二、行三、行四、行五五个行政村,本村为行二村。
行二村位于海阳市西南部,地处东经120°54′,北纬36°40′。为行村镇
政府驻地。东与行五村为邻,西与西小滩村隔白沙河相望,南接行三村,北连行一村
。距海阳市政府驻地35公里,隶属行村镇。
全村辖区总面积约1.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59.3公顷,适宜种植的农作
物主要有小麦、玉米、大豆、地瓜、花生、苹果、蔬菜、桑等。
2002年,全村246户,782人。有车、王、姜、李、于、刘、马、冯、鲁、巩
、吕、盖、黄、陈、郭、徐、赵等17姓,均为汉族,其中人口较多的是王姓。
1954年,农村经济总收入78万元。2002年,农村经济总收入达1277万元,第
一、二、三产业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比例为29%、10%、61%,人均纯收入3296元。
大事记
1919年海莱两县发生了十万余众的“抗盐税”风潮,本村村民参加者甚众。
1932年国民党刘珍年部闯入行村及邻村抢劫钱财,火焚房屋300多间,杀死平民
24人。
1940年2月16日(农历正月初九日)日军中队长上田和大山带领日军盘踞行村。
1941年4月伪海阳县政府组建于行村。“新民会”顾问大山驻行村,进行反动宣
传和间谍活动。
1942年1月24日(农历一九四一年腊月初八日)八路军攻打驻行村的日军,史称“
行村战斗”,俗称“打腊八”。
1945年8月21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盘踞行村的日军逃往青岛,行村解放。
1954年建立初级农业生产合社。
1971年本村大搞水利建设,修平塘1座、大口井3座、烽台小水库1座,并进行了
水利配套工程,80%粮田成为水浇地。
1974年购买了第一台拖拉机。
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92年建立10公顷红富士果园。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1955年,村粮食亩产108公斤,总产8.76万公斤。1978年,粮食亩产36
0公斤,总产达36万公斤。1983年,全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亩产498公斤。2
002年,粮食亩产454公斤,总产23万公斤。
1992年,村党支部发动群众栽植苹果,品种有红富士、嗄拉、乔纳金等,面
积10公顷。
1986-2000年,建桑园面积6.7公顷。
1996年,全村建蔬菜大棚面积2公顷,收入达4.5万元。同年,发展起淡水养
鱼,养殖面积5.3公顷,从业人员6人,人均收入万余元。2002年,全村第一产业总收
入375万元,其中农业收入236万元,畜牧业收入83万元,渔业收入38万元,其它收入
18万元。
第二、三产业建国初期,本村仅有小手工业,主要为纺纱织布、打制铁器、土法
榨油等,效益甚微。1966年,集体建起了磨坊,此后相继建起了弹花坊、成衣铺、木
器加工厂和建筑队。
1980年以来,村“两委”大力倡导发展第二、三产业,原副业项目及老厂房
都承包给个人经营。同时发展起商店、饭馆及车辆运输、海货贩运、机械维修等。2
002年,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130人,收入902万元。其中工业、建筑业收入120万元
,运输业收入148万元,商饮业收入436万元,服务业收入198万元。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行村历史悠久,自古颇多文人雅士。解放前,学校多是私塾,穷人子女
入学者很少。解放后,政府积极推行教育事业。1956年成立了行村完小。1969年,成
立了行村联中。经过扩建、翻新,小学、初中都建成了花园式学校。校内教学设施日
臻完善,任职的教师文化程度和教育质量稳步提高。自1978年恢复高考至2002年,由
原籍考入大中专院校者26人。
村支部重视科技、文化教育,多次聘请农业专家来村传授农业技术,经常派
人外出学习。先后培养果业、蚕业、蔬菜等技术人员十几人,为推动村经济发展奠定
了良好的基础。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粮食100公斤左右,只能半粮半糠度日。解放后
,村民生活不断提高。1957年,全村人均粮食360公斤。1975年,人均粮食500公斤,
全村收入26万元。2002年,全村有各种车辆70多辆,电话166部,彩电220台,电冰箱
65台,洗衣机20台。
村庄建设建国前,村内街道不整,村民住房以草房为主,破旧不堪,人均居住面
积不足6平方米。建国后,房屋不断翻新、新建。1985年以来,宽大、新颖、式样美
观的瓦房,越建越多。村统一规划了街道、房区,很多旧房翻新,草房换成瓦房,土
墙换成砖墙,整个村子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2002年,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5平方米。
集体福利20世纪50年代末,村成立了医疗站。70年代初,办起合作医疗站,80年
代末改称卫生所,为本村及邻村群众治病。对老人及病重者,打针、送药上门服务。
随着集体经济的不断发展,村民的福利逐年提高。1982年,集体投资用上电网供电。
1997年,投资修建了自来水。2000年,建成了电话村。

组织建设

中共基层组织建设1942年,程春花在娘家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嫁到本村,成为村
内第一名党员。1949年党员身份公开时,全村有党员11名。2002年,全村有党员39名

1962年,成立了行二村党支部。先后有于洪柱、李寿昌、车文山、李靖生、
李德全、李靖安、王建居任党支部书记。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1945年10月,设村政府,王淑莲任村长。1956年,行村四个村
合并成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改称大队管理委员会。1962年,行村分为行
一、行二、行三、行四、行五五个行政村,本村为行二大队管委会。1968年,改称大
队革命委员会。1980年,复称大队管理委员会。1984年,始称村民委员会,下设民政
、妇女、治安等组织。先后有王维吉、张永和、李靖生、李德全、冯全荣、黄庆山、
李丰君、王建居担任村主要负责人。1999年5月,王建居当选为首届直选村委会主任

人物

人物简介王贞一1925年生,1945年2月参加革命,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
任教员,解放军战士、排长、团后勤处长、军后勤部处长、师司令部副参谋长等职。
1976年转业后任济宁市运河航运局局长、轻工业局局长、纺织工业局局长等职。行政
13级,享受厅级待遇。
王树春1931年12月生,中共党员。1982年11月,被评为烟台地区劳动模范。
烈士名录李寿生车仁喜于清见
郭宣学王钦富李云寿

撰稿:王建斌审稿:王建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