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村一村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4&A=2&rec=393&run=13

概况

行一村与行二、行三、行四、行五等四个村,同属于一个自然村落,人称海阳四
大村之一的行村。
西汉太始三年(公元前94年),昌阳县令择白沙河南0.5公里处建衡村。至唐
永徽年间(650-655年),河伯肆虐,村沦为泽国,村民啼离故土,南移立闾。“移者
,行也。”“行”谐“衡”韵,故易名行村。
行村居民屡遭兵燹。金、元之乱,洪武洗鲁,永乐扫北,兵祸连结,村成废
墟,仅余舒、罗两姓。两姓原来人丁昌盛,曾有“舒满街,罗半疃”之说。战乱中人
几亡尽。明洪武四年(1371年),车姓从江苏省松江县、王姓自山东德州同时迁入。四
姓风雨同舟,共建村落。
衡村之先祖姜姓,隋开皇二年(582年),因遭谗谄,抄家诛族,幸免者二三
户,匿姓塞外。明宣德二年(1427年),姜承胤携一支重返故土,繁衍成族。
行村古濒黄海,素为镇疆要冲。《昌阳图》云:“西汉驻戍海军。”《海阳
县志》载:“魏司马懿置高丽戍。金即址设衡村镇。”《续山东考古录》曰:“明设
行村寨巡检司。”《海阳县志》又载:“清设登州镇标宁福营分防海阳县行村汛”。
中华民国《兵防志》载:“置海防营于行村。”
1945年9月抗战胜利后,行村分为自卫、生产、建设、爱国等四个行政村。
1956年,四个村合并为一个村,成立了统一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62年,划分为行
一、行二、行三、行四、行五五个村,本村为行一村。
行村位于海阳市西南部,地处东经120°54′,北纬36°40′,为海阳市行
村镇政府驻地。行一村东与寺头村为邻,北与泊子村接壤,南与行二、行五村相连,
西与西小滩村隔青石公路相望。
全村辖区总面积为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4公顷,适宜种植的农作物有
玉米、小麦、地瓜、花生、蔬菜、苹果等。
2002年,全村有262户,845人。有姜、王、谭、纪、车、韩、齐、隋、崔、
李、刘等11姓,均为汉族,姜姓人口较多,占60%以上。
1962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1万元。1987年,农村经济总收入83.19万元。20
02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426万元,第一、二、三产业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比例为:2
3.1%、3.2%、73.7%。人均纯收入3303元。

大事记

1945年8月21日盘踞行村的日军逃窜青岛,行村解放。
1947年全县组织民兵比武活动,本村(时为自卫村)民兵获县级奖。
1966年购买12马力柴油机1台,磨面机2台,建磨坊1处。
1973年相继购买12、20、25、50马力的拖拉机7台。
同年冬购买12千瓦发电机1台,25马力柴油机1部,自行发电照明。
1976年相继购买脱谷机4台。
1979年春投资11.7万元,建鞭炮厂,当年利润0.8万元。
1980年春村集体投资4.5万元,建起三通联井,并建扬水站1座,配备22千瓦电机
1台。修建30米高水塔,水塔蓄水200立方米,可自流灌溉土地23公顷。并铺设了地下
管道,安装自来水,从根本上解决了村民吃水、用水的困难。
1981年全村用上电网供电。
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86年本村被评为海阳县文明村。
1989年5月投资26.3万元,建饭店、旅社、停车场等,建筑面积660平方米。
同年村办鞭炮厂因限产而停业。
同年建起传统教育展览室。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1955年,粮食亩产110公斤,总产2.8万公斤。1963年,粮食亩产220公
斤,总产15.6万公斤。1987年,粮食亩产320公斤,总产19.357万公斤。2002年,粮
食亩产590公斤,比1987年增长270公斤,总产达23.6万公斤。
1987年以来,村党支部发动群众栽植果树,种植蔬菜。2000年,全村建蔬菜
大棚16个,拱棚89个,种植面积4公顷,经济作物总收入126.86万元。2002年,第一
产业总收入316万元,其中农业收入262万元,畜牧业收入34万元,林业及其它收入2
0万元。
第二产业1978年以来,办起了大型的村办工厂--鞭炮厂。此外,还相继建起了磨
坊1处,油坊、豆腐坊各1个,电气焊维修铺3个,汽修厂1个,塑料加工厂1个。2002
年,第二产业从业人员48人,收入103万元。其中工业收入86万元,建筑业收入17万
元。
第三产业自改革开放以来,党支部带领广大村民相继办起了理发店7个、商店11
个、饭店8个。2002年,第三产业从业人员145人,收入1007万元。其中运输业收入2
34万元,商饮业收入630万元,服务业收入143万元。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清末民初,行村设车氏书房。后改为完全小学,受教育者甚少。
1974年,本村与行五村联合创办小学,建房36间,设9个班。1981年,改为
行村公社中心小学。后校舍不断扩建,教育教学设置不断完善,就读学生640余人。
为行村镇中心小学。
1992年,行村镇中心小学被评为烟台市花园式学校。到2002年,本籍学生考
入大中专院校者33人。
1987年,村投资5万元,建幼儿园1处,占地总面积1382平方米;建房9间,
建筑面积182平方米。幼儿园设备齐全,师资优秀,被镇政府命名为行村镇中心幼儿
园。1992年,被评为烟台市“样板园”。
随着教育条件的改善,村民文化素养不断提高。村民们运用科技知识指导种
田,经济效益显著,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经济收入微乎其微。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村民们学文化
懂科学,物质精神生活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1963年,人均粮食为190公斤。1975年,人均粮食210公斤,全村收入11.38
万元。2002年,全村人均存款800元。有各种汽车24辆,摩托车24辆,彩电215台,电
冰箱56台,洗衣机26台,电话174部,手机68部。
村庄建设建国前,村内街道不整,环境脏乱,住房狭窄,多为草房。
1972年,村党支部统一规划房区,批建新房320间。1991年,规划进深6.5米
的房基68间,有14户建起了楼房。村内街道整齐,房屋宽敞,村庄面貌焕然一新。2
002年,人均住房面积20平方米。
集体福利1974年,村建立合作医疗站,村民用药报销50%。1981年,安装自来水
,村民免费吃水。2000年,全村安装程控电话174部,每部电话报销15%的安装费。
村民参加社会养老保险,每千元村集体报销15%;每年免费为村民放电影8场

组织建设
中共基层组织建设1946年,王本忠在西小滩村加入中国共产党,为本村第一名党
员。同年成立党支部,王延臣任党支部书记,带领村民积极投入土改运动。
1949年,本村党员身份公开,有党员10名。2002年,全村有党小组3个,党
员28名。1946年起,有王延臣、谭京全、王金善、王本忠、张仁和、姜坤、韩松起、
姜清植、姜顺喜任党支部书记。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1945年10月,行村设村政府。1956年,行村四个村合并成立高
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改称大队管理委员会。1962年,行村分为行一、行二、
行三、行四、行五五个行政村,本村为行一大队管委会。1968年,改称大队革命委员
会。1980年,复称大队管理委员会。1984年,始称村民委员会,下设调解、民兵、治
安、妇女等组织。
到2002年,任村主要行政负责人的有王淑莲、李文达、王本忠、姜定、韩松
起、张仁和、姜坤、姜自元、姜清金。1989年起,王云梓任村委主任。
人物
人物简介隋世昌(1226-1286)其先祖系登州栖霞人,其父隋宝始迁居今海阳行村
一带。隋世昌自幼习武,骑马射箭,武艺高强。先被选拔为队长,南宋军队来攻打海
州,隋世昌将其打退。后隋世昌又身先士卒,率军攻克东海州,晋升为马军队官。元
中统三年(1262年),改任步军千户。曾任淄莱万户副都镇抚、管军千户。元至元九年
(1272年),隋世昌在鹿门山大败南宋军。后晋升为武略将军、管军千户、宣武将军、
管军总管。至元十四年(1277年),奉命镇守扬州,出兵攻下野人原、司空山等7座宋
营,提升为安抚使。至元十七年(1280年),拜为定远大将军、管军万户(正三品)。不
久,因为捉拿海盗有功,被提升为安远大将军。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改任沂剡上
副万户。隋世昌前后作战几百次,浑身上下到处都是枪伤箭伤,终因金疮复发而亡,
时年61岁,葬于今行村镇何家村西北,墓已被毁,墓碑尚存。死后被封为定海郡侯,
谥号“忠勇”。其子隋国英继其封爵。
李承庚(1727-?)字续之,号青屿。清乾隆庚午年(1750年)在顺天府中举人,辛未
年(1751年)联捷进士。曾任直隶武强县知县,候补主事,授文林郎。
姜自君(1921-1945)胶东一级战斗英雄。1940年2月,以行村伪警察所听差身份作
掩护,秘密进行抗日活动。通过其弟多次将情报密送八路军。还通过伪警察司库班长
的关系,先后购买子弹1000多发,由行村地下党员转送八路军。1944年4月,参加八
路军。同年8月26日,在西大堰伏击战中,毙敌2名,缴获机枪1挺。12月加入中国共
产党,并被评为团战斗英雄。1945年2月在讨伐赵保原战斗中,连续炸掉敌人两个碉
堡。后在爆破另一碉堡时,怀抱70余斤重的炸药包冲向敌碉堡,与敌人同归于尽。1
945年4月,被胶东军区追认为胶东一级战斗英雄。
烈士名录纪宗平谭炳真姜自君
姜自臣姜顺湖姜自贵

撰稿:吕民聪姜连清

审稿:姜顺喜王云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