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田埠头村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4&A=2&rec=390&run=13

概况

明弘治年间(1488─1506年),董姓自莱阳来此定居。明嘉靖年间(1522─1567年
),丁姓来此居住。明天启年间(1621─1628年),孙姓、秦姓来此定居。明崇祯末年
,李姓八世祖李保宁、李保胜、李保敬来此耕种董姓的田地,并定居建村,故取村名
董田埠头,后演变成东田埠头村。后有王姓、张姓、迟姓来此定居。
东田埠头村位于海阳市西南部,地处东经121°01′,北纬36°37′。西与
前田埠头村相连,南与西张家庄接壤,隶属辛安镇,距镇政府驻地5公里。
全村辖区面积约6平方公里,其中虾池面积133.3公顷,耕地面积75.3公顷,
适宜种植大豆、花生、小麦、玉米、蔬菜等农作物。
2002年,全村262户,768人。有李、王、张、迟、于等5姓,均为汉族。其
中李姓人口较多。
2002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260万元,第一产业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比重为9
9%,第二、三产业为1%,人均纯收入3328元。

大事记

1944年4月本村解放。
同年7月5日发生特大海潮,海水进村,冲倒房子1栋,淹没土地26.7公顷。
1968年本村建设4.7公顷虾池,在全县首次人工试养对虾,1970年首获成功。
1981年村集体投资10万元建养貂厂。
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86年集体投资120万元,建设虾池133.3公顷。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建国初期,常年粮食亩产120公斤左右。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
制后,粮食亩产470公斤,是建国初期的4倍。2002年,粮食亩产497公斤,总产35万
公斤。
东田埠头村是一个渔业村。1958年,成立了渔业生产小队,有帆船5只。19
72年,增加20马力机动船4只。1984年,增加40─80马力船6只。2000年,有渔船20只
,从事海上捕捞人员100人,收入200多万元。
1981年,集体投资10万元,建立养貂厂,职工20人,常年收入15万元。1986年,
集体投资120万元,建虾池133公顷,常年收入40万元。1996年,村党支部发动群众大
搞家庭养殖,有20多户养水貂,数量达到2000只;养牛、羊、鸡1900头(只)。2000年
发展到40多户,计5000头(只)。
2002年,全村第一产业总收入1251万元,其中农业收入849万元,渔业收入
400万元,畜牧业收入2万元。
第二、三产业1961年,村办起了供销合作社代销店。1972年,村集体建起了面粉
加工厂。改革开放后,村发展起商店和拖拉机运输、勾花、针织、毛衣加工等行业。
2002年,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26人,收入9万元。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1948年,村成立小学,教师1人,学生12名。1972年,教师7人,学生1
40名。以后学校教学设施逐步配套,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到2002年,本村考入大中专
院校的学生17人。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缺吃少穿。建国后,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84年,村
投资6万元修建自来水池,村民开始吃上了自来水。1985年,村投资7万元,全村用上
了电网供电。2002年,全村人均存款3400元,有电话120部,摩托车80辆,电冰箱60
台,各种机动车辆80台,人均住房面积23平方米。

组织建设

中共基层组织建设1944年,李作绅在本村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本村第一名党员

1945年成立党支部,李作约任党支部书记。在党支部领导下,村里成立了互
助组,并开展了减租、减息、反奸、反恶霸斗争,组织支前人员参加解放战争。194
9年党员身份公开,全村有党员16名。2002年,全村有党小组4个,党员59名。曾担任
村党支部书记的有李作约、李作楷、李云合、李作绍、李树柏、李超义、李超东。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1944年本村解放,设村政府,李作绅任村长。1945年陆经芝任
村长(三个村合一),1947年底三个村分开。1958年,改称大队管理委员会。相继有李
作绅、李树梓、李作绍、李作增、李树柏、李树成任大队长。1984年称村民委员会,
先后有张仁岱、迟永松、李超东、李树彬任村委主任。1999年,李超东当选首任直选
村委主任。2002年4月,李树彬当选村委主任。

人物

人物简介李孟军1926年生,1944年参加革命。曾任指导员、科长、北海舰队直属
政治部副主任,副师级。
李孟达1926年生,1945年参加八路军。曾任指导员、主任,8155部队政治部主任
(副师级)。
李树卷1931年11月生,中共党员。1982年11月,被烟台地区行政公署评为劳动模
范。
烈士名录王汝生李作贤李作爽
李树森

撰稿:李志审稿:李超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