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田埠头村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4&A=2&rec=389&run=13

概况
清康熙年间(1662-1723年),李姓九世祖李凤彩,自鲁口村来此定居建村。因地
处东、西田埠头村之南,故取名前田埠头村。后有陆姓、赵姓由外地迁入。
前田埠头村位于海阳市西南部,地处东经121°01′,北纬36°37′。东与
东田埠头村相连,西与西田埠头村为邻,南与南王家庄接壤,距镇政府驻地6公里。
原属大山所乡。2000年底,大山所乡撤销后,改隶辛安镇。
全村辖区总面积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2.7公顷,适宜种植的农作物主
要有小麦、玉米、花生、蔬菜等。
2002年,全村85户,248人。有李、赵、陆等3姓,均为汉族。其中人口较多
的是李姓。
1954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9万元。197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4.4万元。198
3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8万元。2002年,农村经济总收入399万元,第一、二、三产业占
农村经济总收入的比重分别为93%、5%、2%,人均纯收入3304元。

大事记

1944年初日军来村砍伐了1棵相传有2000年历史的老槐树。树高3丈,粗4抱,树
正南有一圆洞,成年人弯腰刚好钻入,里面可坐4人。
同年日军扫荡,村民全部逃到马河港。
同年本村解放。
1947年在党组织领导下,村中建立了两个互助组。
1955年建立了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6年建立了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93年村集体引进外资26万元,发展扇贝养殖。
1994年村集体投资7500元,建起银杏园。
1999年实行第二轮土地承包,延长承包期30年。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新中国建立初期,常年粮食亩产93公斤左右。1978年,粮食亩产360.5
公斤,总产12.6万公斤。1983年,粮食亩产590公斤,总产18.75万公斤。2002年,粮
食亩产515公斤,总产14万公斤;全村第一产业总收入373万元,其中农业收入140万
元,畜牧业收入18万元,渔业收入215万元。
第二、三产业建国前,本村经济来源主要是渔业。改革开放以来,发展起针织、
勾花、毛衣加工等手工业,剩余劳力外出打工。2002年,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20人
,收入26万元。其中工业收入17万元,其它收入9万元。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1965年,成立前田埠头小学。1971年,建起新校舍。1998年小学迁出。
至2002年,全村考入大中专院校的学生28人。
人民生活解放前,人民过着半年糠菜半年粮的生活。村民住房以草房为主,人均
居住面积不足5平方米。1984年,村统一规划街道、房屋建设。同年,全村吃上了自
来水。2002年,全村人均存款3000元,有手扶拖拉机15辆,三轮车2辆,拖拉机1辆,
摩托车27辆,电话47部,手机4部,电冰箱38台,彩电58台,人均居住面积20平方米

组织建设

中共基层组织建设1945年11月6日,李孟术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本村第一名党
员。同年,三个田埠头村合为一个行政村,建立党支部。1947年秋三村分开,本村成
立党支部。先后担任党支部书记的有李孟术、李登禄、李孟杰、李登平。2002年,全
村有党小组2个,党员26名。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自1947年起,先后担任村行政主要负责人的有李承山、李承德
、李孟杰、李孟术、李登禄、李云平、李孟杰、李登平。1999年4月,村党支部书记
李登平当选为首任直选村委会主任。
人物

人物简介李承业1934年7月生,大学毕业,中共党员。1958年参加工作,1992年
在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任职。曾任技术员、工程师、副科长、科长、室主任,高级工
程师等职。先后完成科研及设计项目20余项,其中获上海市重要科技成果二等奖1项
,获国家计量局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
奖1项,获国家专利3项。出版译著1部。
李宝南1964年10月生,中共党员。1980年10月参加人民解放军,曾任参谋、副处
长,海军91039部队副政委。曾被北京市表彰为首都军民共建先进个人。发表文章30
余篇。
烈士名录李京新赵英君(女)
李保通

撰稿:李新法审稿:李登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