埠后村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4&A=2&rec=378&run=13

概况
明成化年间(1465─1488年)纪姓建村。因建村于董家埠山之北,故命村名埠后。
继有朱、迟、孔、李等姓先后迁来定居。
埠后村位于海阳市西南部,地处东经120°58′,北纬36°38′。隶属辛安
镇,距市政府驻地40公里。北与辛庄、前黄塘村为邻,东北和辛安村接壤,东南和大
山所村相连,西南和卓格庄交界,西隔海滩和鲁岛村相望。
全村辖区面积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08公顷。适宜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有
小麦、玉米、大豆、薯类、花生、蔬菜等。
2002年,全村300户,850人。有纪、朱、迟、孔、李等5姓,均为汉族。
2002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175万元,第一、二、三产业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
比重分别为84%、12%、4%,人均纯收入3313元。

大事记

1944年4月本村解放。
1945年减租减息,增加雇农工资。
1946年土地改革,贫苦农民分到了土地。
1948年村中有13人参加支前队伍,支援淮海战役,历时5个月。1949年农历正月
中旬胜利归来。
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新中国建立初,常年粮食亩产120公斤左右。1978年,亩产187公斤,总
产37.91万公斤。1983年全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亩产352公斤,总产56万
公斤,人均纯收入840元。
1983年起,本村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将原有盐场改为养虾池,面积13公顷
。1998年,又扩建虾池40公顷。1990年,虾池拉上照明电;并安装上充氧设备,提高
了养殖效率。
1988年,发展桑田面积6.7公顷。
2002年,粮食亩产521公斤,总产44万公斤。全村第一产业总收入987万元,
其中农业收入200万元,畜牧业收入87万元,渔业收入700万元。
第二产业建国前,仅有手工结渔网、晒盐等业,收入仅够自给。
改革开放以来,发展了勾花、刺绣、家庭毛衫加工及建筑业。2002年,第二
产业从业人员120人,收入150万元。其中工业收入116万元,建筑业收入34万元。
第三产业1951年,村办起了供销社代销店。改革开放后,村党支部带领群众积极
发展第三产业,先后发展起商饮、海鲜贩运、机械修理及车辆运输等。2002年,第三
产业从业人员20人,收入38万元。其中运输业收入14万元,商饮、服务业收入24万元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解放前,村中仅有一处私塾。1944年,建埠后小学。到2002年,由原籍
考入各类大、中专院校的学生40名,居邻村之首。
人民生活解放前,常年人均粮食不到100公斤,不少村民被迫讨饭、逃荒、上关
东。
建国后,人民生活水平逐年上升。改革开放以来,家家粮食满仓,吃烧不愁
,全村80%的户住上了新瓦房。2002年,人均居住面积21平方米,人均存款3500元,
全村有摩托车60辆,12马力拖拉机5台,8马力手扶农用车65辆,40马力运输车4辆,
彩电260台,冰箱50台,电话124部。
集体福利随着集体经济的发展,村民的福利也逐步提高。1962年,村医疗站成立
,为本村及邻村治病,方便了群众。1985年,建起自来水井,村民用上了自来水,吃
水不花钱。1991年,成立了老头队,负责植树、扫街、修路等工作。以前村中有三条
主街道,雨天泥泞难行,经老头队的整修,解除了雨天行走之难。

组织建设

中共基层组织建设1944年,李炳俊、纪振永,经于洪温、赵秀春介绍加入中国共
产党,成为埠后村最早的党员。1946年成立党支部,有党员10人。2002年,全村有党
员45人。先后有李炳俊、朱元胜、迟维正、朱凤学、迟振芳、朱永利、朱永良、朱永
山担任村党支部书记。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曾任村行政主要负责人的有孔召奎、孔召太、迟乐昌、纪振荣
、迟泽治、迟振芳、迟泽荣、朱永贵、朱永山、迟泽治。1999年,迟泽治被选为首任
村民直选村委会主任。

人物

烈士名录朱凤昌迟明升朱凤南
迟洪忠迟泽祥纪振文

撰稿:朱元浩迟作坤

审稿:朱永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