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头村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4&A=2&rec=375&run=13

概况

明洪武三年(1370年),迟姓自云南乌沙威牛角胡同迁来建村。后有孙、王姓先后
迁入。因建村于丁字湾西、鳘鱼港东岸,三面环海,故命村名海头。地处东经120°
56′,北纬36°35′。原属大山所乡,2000年底,随大山所乡撤并,隶属辛安镇。距
镇政府驻地7.5公里,距市政府驻地40公里。
2002年,全村辖区总面积约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96公顷,适宜种植小
麦、玉米、花生等。
2002年,全村有650户,1883人。有迟、孙、王、赵、姜、叶、李等7姓,均为汉
族,其中迟姓人口较多,其次是孙、王两姓。
1954年,农村经济收入19万元。1978年,农村经济收入72万元。1983年,农
村经济收入134.66万元,人均收入730元。2002年,农村经济总收入3037万元,第一
、二、三产业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比重分别为97%、1%、2%,人均纯收入3317元。

大事记

1944年4月八路军攻克大山所日伪军据点,本村解放。
1955年成立了第一个土劳组,分配原则是,土地占3成,劳力占7成。
1979年投资100万元,建虾池33公顷。
1981年投资150万元,建虾池33公顷。
1982年投资50万元,建虾池33公顷。
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84年投资70万元,购200─250马力渔船10只;投资11万元,建乙烯拔丝厂1座

1987年投资90万元,建冷库1座。
1988年投资170万元,建对虾育苗场1座。
1992年9月1日(农历八月初五日)受台风影响,被海潮冲毁虾池外坝1400米,虾池
受损严重。后投资26万元修复。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建国初期,多数年份粮食亩产不足100公斤。1983年,粮食亩产305公斤
,总产51.8万公斤。2002年,粮食亩产419公斤,总产33万公斤。
解放初,全村有小木帆船40余只。1983年全村有机动渔船21只,大小木帆船
15只。改革开放以来,党支部根据本村位处近海,既有滩涂又有浅海,既能捕捞又能
养殖的自然条件,确定了向海上进军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海上捕捞、养殖业。200
0年,全村机动渔船71只,其中60─120马力18只。虾池100公顷,主养对虾,辅养花
蛤、虫益蛏等。滩涂53公顷,投石养殖牡蛎,效益颇佳。浅海水面67公顷,主要养殖
花蛤。从事捕捞养殖人员达460余人。
2002年,全村第一产业总收入2938万元,其中农业收入822万元,畜牧业收
入123万元,渔业收入1993万元。
第二产业建国初期,本村只有一盘红炉,为农民打制、修补锄、镰、锨、镢。后
成立瓦工组、木工组、粉碎组、条货组、修理组等,收入微薄。1984年以来,发展了
乙烯拔丝厂、修船厂、冷库、对虾育苗厂等。
2002年,第二产业从业人员50余人,收入47万元。其中工业收入32万元,建
筑业收入15万元。
第三产业改革开放后,党支部带领群众大办第三产业。相继办起电气焊维修部、
理发店、商店、供油站、港湾码头饭店等。
2002年,第三产业从业人员40人,收入52万元。其中运输业收入16万元,商
饮、服务业收入36万元。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1949年,建立海头小学。1984年,投资10万多元建起了新学校。到200
2年,由原籍考入大中专院校者54人,其中一人公费去美国留学。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粮食不足100公斤,过着半年糠菜半年粮的生活
,被逼上关东的15户。建国后,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1975年,捕捞、养殖两项收
入42万多元。2000年,全村总收入比1983年增加了2472.8万元,人均收入增加了219
6元。
2002年,人均存款3000元,全村有各种运输车31辆,摩托车208辆,电话31
0部,手机60部,彩电600台,电冰箱310台,电风扇500台,洗衣机15台。村内有自发
性市场,方便了群众和邻村。
村庄建设建国初期,村只有一栋瓦房,街道房屋均不整齐,破烂不堪。1982年开
始,村党支部,因地制宜地规划了新房区。1997年,村投资32万元,建起三层楼1栋
,供村委、支部办公、党员活动、人口学校、民兵住宿、仓库等用。2002年,人均居
住面积33平方米。
集体福利1965年,投资7万元建起了医疗室,20世纪70年代初,改为合作医疗站
。免费一半为社员治病。改革开放以来,随着集体经济不断壮大,村民的福利也不断
提高。1978年,投资8万元自行发电,解决了群众照明。1981年,投资12万元用上电
网供电。1985年,投资6万元建起了敬老院;投资18万元吃上自来水。1986年,投资
4.6万元安装电话小总机。1988年,投资11万元安装闭路电视。1995年,投资4万元安
装程控电话。20世纪末以来,村民每年只负担个人土地税15元,“三提五统”及各项
集资均由村统一交纳,每年23万余元左右,减轻了农民负担。

组织建设

中共基层组织建设1946年王延国、于莲英、王克智等三人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
本村最早的党员。1949年党员身份公开,成立党支部,有11名党员。2002年,有党小
组4个,党员47名。曾担任村党支部书记的有孙长瑞、迟永信、迟志绪、孙振久、迟
永久。1990年秋起,迟建财任党支部书记。自迟建财任党支部书记以来,党支部连年
被评为市级先进党支部。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1944年设村政府。1958年,改称大队管理委员会。1968年,改
称大队革命委员会。1980年,复称大队管理委员会。1984年,始称村民委员会。曾担
任村行政主要负责人的有王殿奎、迟永勋、孙永敬、迟元林、迟有、孙洪信、迟元库
、迟元绪、迟永明、王延田、迟永九、迟星、迟建财。1999年4月23日,支部书记迟
建财当选为首任直选村委会主任。
人物

烈士名录孙洪敬孙克昌王延富
王延起迟元敖迟永本迟永婵迟金奎
迟元升迟元起迟志欣迟永禄王延恩
迟永康

撰稿:迟星审稿:迟建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