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黄塘村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4&A=2&rec=369&run=13

概况
明永乐年间(1403-1425年),于姓从“小云南”迁来,建村于河的下游,故命村
名下河口(一说为下水头)。后来因村东北有一个黄色的温泉塘,遂改名为前黄塘村。
于姓定居后,又有姜、赵、时、谭、孙、相、徐、刘、宋、王、祁、秦等姓先后迁来

前黄塘村位于海阳市西南部,地处东经120°57′,北纬36°39′。东与辛
安村为邻,西与桃林村接壤,南与辛庄隔山相连,北与朱村、后黄塘村隔乳即一级公
路相望,隶属辛安镇,东距镇政府驻地1.5公里,距市政府驻地26公里。
全村辖区总面积约2.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63公顷,适宜种植的农作物
主要有小麦、玉米、花生、苹果、蔬菜等。
2002年,全村596户,1701人,有于、姜、赵、时、谭、孙、相、徐、刘、
王、祁、秦、宋等姓,均为汉族,其中于姓人口较多。
2002年,农村经济总收入4486万元,第一、二、三产业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
比重分别为45%、48%、7%,人均纯收入3288元。

大事记

1940年2月9日(农历正月初二日)日军侵占海阳,路过本村,打死村民1人,奸污
妇女6人,抢走鸡、鸭150只,损毁家具90多件。
1943年秦毓堂部队路过本村,姜殿卿怀孕之妻被打死。
1944年成立村政府,姜万双任村长。
1945年2月17日(农历正月初五日)日军到村抢粮,打死打伤村民各1人。
1945年本村解放。
1951年3月8日镇压反革命,在行村南河枪毙了本村的反革命分子姜万春、恶霸姜
宗泽。
1953年本村成立4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6年成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社长姜明云。
1978年村集体投资100万元,建起粉丝厂、白酒厂、纸箱厂、胶帽厂;投资4万元
,购买275马力柴油机3台,40瓦发电机1台,20马力拖拉机3台。
1982-1988年村党支部连续七年被评为县先进党支部。
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同年村集体投资90万元,建起鞭炮厂、化工厂、砖瓦厂,从业人员280人。投资
1000万元,在白酒厂的基础上扩建红酒厂。
1985年村集体投资100万元,使南山3.3公顷果园实现滴灌。
1987年烟台市人大副主任王书臣来村视察指导工作。
1987─1991年中共海阳县委书记王曰銮、孙庆传、阎原田先后来村视察指导工作

1990年村葡萄酒厂荣获山东省先进企业称号。
1996年本村被评为山东省村镇建设明星村。
1999年村集体投资8万元,辛安镇教委投资5万元,购置微机35台。为辛安镇第一
处配有微机的小学。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新中国建立初,常年粮食亩产120公斤左右,总产40万公斤左右。1978
年,粮食亩产260公斤,总产72.8万公斤。1983年全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粮
食亩产330公斤,比1978年增长70公斤。2002年,粮食亩产583公斤,总产35万公斤。
1985年以来,村集体投资建起苹果园33公顷,葡萄园27公顷。2000年,全村
果园面积达到60公顷,产量210万公斤,收入252万元。2002年,全村第一产业总收入
2020万元,其中农业收入1559万元,渔业收入320万元,林、牧业收入141万元。
第二产业清光绪二十五年(1900年),谭洪之设立谭记烧锅、酒馆,资本300银元
,从业人员3人。1905年,赵京松设立赵记烧锅、酒馆,从业人员3人,资本600银元
。均于1940年停业。另有小红炉、木瓦匠等小手工业,从业人数14人,收入仅够自给
。1978年,村集体投资建粉丝厂、白酒厂、纸箱厂、胶帽厂,职工130人。
1983年,村集体投资建起鞭炮厂、化工厂、砖瓦厂,并扩建酒厂,职工430
人。
1990年,全村工业从业人员560人,总产值5800万元,年末固定资产原值20
00万元,收入5000万元,利税750万元。
2002年,全村第二产业从业人员330人,收入2169万元。其中工业收入1860
万元,建筑业收入309万元。
第三产业建国后办起供销合作社代销店。改革开放后,村党支部支持和鼓励群众
发展第三产业,先后发展起个体商店、饭店、机械修理部、赶集商贩及车辆运输等。
2002年,第三产业从业人数83人,收入297万元。其中运输业收入151万元,商饮、服
务业收入146万元。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1947年,建立前黄塘村小学。1978年,有教职工8人,学生200名。198
7年,村集体投资40万元,修建新校舍36间。1999年,村集体和国家投资13万元,购
微机35台,建起微机室。学校设施逐步配套,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到2002年,由原籍
考入大中专院校者68名。村民有农艺师2名,助理农艺师11人,技术员18人。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粮食仅90公斤左右,只能半年糠菜半年粮。建国
后,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57年,全村人均粮食170公斤。1975年,人均粮食20
0公斤,全村收入23万元。2002年,全村人均存款3000元,有运输车辆110辆,摩托车
90辆,电话260部,彩电380台,电冰箱98台,洗衣机15台。
村庄建设建国前,村内街道不整,破烂不堪,村民住房以草房为主,人均居住面
积不足6平方米。1986年,村统一规划街道、房屋建设。1987年,村集体出资63万元
,帮助村民翻新旧房480栋。2002年,人均居住面积达到26平方米。
集体福利1969年,村建立合作医疗站,村民日常用药药费报销20%。1978年以来
,随着集体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村民的福利逐步提高。1980年,村购买16mm电影放
映机1台,自放电影。1985年,投资6万元,全村用上电网供电。1991年,投资9.5万
元,安装闭路电视。1996年,投资58万元,村民用上自来水。
1987年,幼儿免费入园,小学免交杂费和书本费,其费用均由村集体支付。
2000年开始,对考入大中专院校的学生,分等级的给予现金奖励。

组织建设

中共基层组织建设1945年12月,张吉湖、邹太吉介绍姜宗洲加入中国共产党,成
为本村第一名党员。后姜宗洲介绍姜兆寿、赵祥义、姜万珍等入党。1946年建立党支
部,姜宗洲任党支部书记,赵祥义任组织委员,姜元亨任宣传委员。在村党支部领导
下,村里成立了互助组,先后开展了反奸、反特、反霸斗争。组织支前队24人,随军
参加讨伐赵保原战斗。1949年10月党员身份公开。2002年,全村有党小组7个,党员
82名。曾有姜宗洲、姜元亨、赵风翥、时家旭、姜兆喜、于长先、赵德臣、于殿东任
村党支部书记。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1944年成立村政府。1958年,改称大队管理委员会。1968年,
大队管理委员会改称大队革命委员会。1980年,复称大队管理委员会。1984年,始改
称村民委员会,下设民政、调解、民兵、治安、妇女等组织。1999年,支部书记赵德
臣当选为首任直选村委会主任。曾任村行政主要负责人的有姜万爽、姜宗洲、于福祥
、姜明云、于振亭、赵凤和、于长戍、于宝虎、姜兆芝、时业利、赵德臣、于殿东。
人物

人物简介于思仁1922年7月生,1946年参加人民解放军。曾任贵州某军分区副司
令员。
于长泰1928年10月生,1947年参加人民解放军,曾任国防科委第八导弹基地后勤
管理处处长。
姜本友1957年4月生,1977年参加人民解放军。曾任成都军区空军后勤处财务处
长。
烈士名录姜兆福姜兆寿姜芹乐
于长清于长金赵学卿赵祥远于连周
姜万俊姜兆瑞时家信时家龙姜兆仁

撰稿:时业读审稿:于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