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梁家村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4&A=2&rec=362&run=13

概况

明正德年间(1506-1522年),一说为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梁姓从“小云南
”迁此建村,以姓命村名梁家。后有马、孙、刘、李、韩、乔等姓从外地迁来定居。
因与留格庄镇梁家村重名,且处重名村之西,1981年更名西梁家村。
西梁家村位于海阳市西南部,地处东经120°58′,北纬36°42′。东与修
家村交界,西与北马家村接壤,南与北王家庄为邻,北与夼里村相连,东距市政府驻
地25公里,隶属辛安镇,南距镇政府驻地6公里。
全村辖区总面积约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0公顷,适宜种植的农作物主
要有小麦、玉米、地瓜、花生、芋头、蔬菜等。
2002年,全村89户,260人,有马、梁、孙、刘、李等姓,均为汉族,其中
马姓人口较多。
1957年,农村经济总收入2万元。1983年,农村经济总收入5万元。2002年,
农村经济总收入364万元,第一、二、三产业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比重为77%、17%、
6%,人均纯收入3215元。
大事记

1942年3月本村解放,与北马家合为一个行政村。
1945年5月本月起,日军盘踞孙家夼村105天,曾多次来村抢物,抢粮,打伤村民
1人。
1957年乡委负责人王义方进驻梁家村,主持将梁家村和北马家分开,各设行政村

1963年10月中共大山公社党委派干部来村,宣布梁家村党支部成立。梁维芝任党
支部书记。
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99年延长土地承包期30年不变。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解放前,常年粮食亩产50公斤左右。1976年,粮食亩产206公斤,总产
9.3万公斤。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亩产452公斤,总产11.37万公斤
。2002年,亩产550公斤,总产13万公斤。
1985年以来,村集体栽植果树4.7公顷,品种有苹果、梨、桃子、海棠等。
2000年,果品产量38吨,收入5万元。
2002年,全村第一产业总收入281万元,其中农业收入171万元,畜牧业收入
105万元,林业收入5万元。
第二产业解放前,全村有5户织小机布的,收入仅够自给。1968年,村办起了粉
坊。1974年,办起了压鞋组,收入微薄。1985年以来,家庭妇女从事麻布、网扣、刺
绣、坐垫加工等手工业,从业者20余人;另有从事建筑业者20余人。
2002年,第二产业从业人员70人,收入64万元。其中工业收入12万元,建筑
业收入52万元。
第三产业改革开放后,第三产业得到发展,主要从事个体运输、商店及赶集的小
商小贩。2002年,第三产业从业人员14人,收入17万元。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1964年成立村小学,有学生30多人。至2002年,全村有初中生150人,
高中生36人,大学生4人。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口粮仅50公斤左右,只能靠吃糠咽菜度日。解放
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57年,全村人均粮食180公斤。1972年,人均粮食20
0公斤,全村总收入6万元。2002年,全村人均存款2000元,有汽车1辆,农用车5辆,
摩托车14辆,电话24部,彩电20台,电冰箱12台。
村庄建设解放前,村内街道不整,以草房为主,人均居住不足5平方米。1980年
前后,村建房统一规划,人均居住面积10平方米。1986年村投资8000元,修筑河桥1
座。1996年,镇政府提供推土机等机械,村出义务工,开通了连村路,客车可直达烟
台、威海、东村。2002年,人均住房面积22平方米。
集体福利1977年,村集体投资4000余元自行发电,为村民解决了照明难题。198
1年投资1万元,全村用上电网供电。

组织建设

中共基层组织建设解放后至1957年前,本村与北马家属一个行政村。1957年2月
,与北马家村分开,成立了党小组,组长马玉宽。1963年建立村党支部。曾有梁维芝
、乔安祥、马玉庄、孙恒宽、马仁强、马仁科、马仁胜任党支部书记。2002年,全村
有党员10名。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1957年西梁家村单设行政村以来,曾有梁维芝、马玉庄、孙恒
宽、马仁科、马仁胜、马仁新、马仁政、马义飞担任村主要行政负责人。1999年村委
换届,马仁政当选首任直选村委会主任。2002年4月,马义飞当选为村委主任。

人物

烈士名录马汝松

撰稿:马仁胜马仁功

审稿:马仁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