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家村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4&A=2&rec=361&run=13

概况

明嘉靖年间(1522-1567年),修姓来此建村定居,以姓命村名修家。后有于、赵
、韩等姓相继在此落户定居。
修家村位于海阳市西南部,辛安镇北部,地处东经120°58′,北纬36°42
′。东邻茂梓集村,南靠北王家庄、黄家庄,北接孙家夼村。南距镇政府驻地6公里
,东距市政府驻地22.5公里,隶属辛安镇。
全村辖区面积约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67公顷,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
米、花生、蔬菜、大姜等。
2002年,全村602户,1610人,有修、于、赵、韩、隋、王、张、徐、宣、
黄、许、邵、孙等13姓,均为汉族。其中于姓人口较多。
1954年,农村经济总收入8.5万元。197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29.5万元。20
02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683万元,第一、二、三产业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比重为28%
、68%、4%,人均纯收入3256元。
大事记

1919年春大旱,村民多人参加抗盐税斗争,有3人被盐警打死。
1944年5月本村解放。
1945年5月本月起,日军盘踞盆子山区孙家夼村。在抗击日军的105天战斗中,本
村牺牲民兵2人,伤残民兵2人,村民被地雷炸死2人,被日军杀害4人。
1955年成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966-1968年在“文化大革命”运动中,村内形成“二·三”、“二·五”两大
派。两派混战,打死1人,致残3人。
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新中国建立初,常年粮食亩产75公斤左右。1978年,粮食亩产261公斤
,总产65.25万公斤。1983年全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亩产301公斤。200
2年,粮食亩产604公斤,总产87万公斤。
1987年以来,村党支部发动群众退耕还林,栽植苹果、大樱桃、板栗、桃子
等果树;发动群众增加大姜种植面积。大姜成为本村的拳头产品,产品销往黑龙江、
吉林、辽宁、上海等地;2000年,由青岛外贸部门出口到东南亚等国。2002年,全村
第一产业总收入472万元,其中农业收入405万元,畜牧业收入67万元。
第二产业建国前,本村仅有小手工业,主要为扎麻布、织花边等,从业人员40多
人,收入仅够自给。1965年,村集体建面粉厂1处,职工4人。1976年,相继增加了草
制艺品加工、刺绣加工及油坊等。2000年,村民赵立海成立针织厂。2002年,全村第
二产业从业人员150人,收入1138万元。其中工业收入963万元,建筑业收入175万元

第三产业1983年,建起了代销店,承包给个人经营。改革开放后,村党支部引导
村民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先后发展起理发店、机械修理部、商店等。最活跃的是市集
个体商贩。2002年,第三产业从业人员50人,收入59万元。其中运输业收入15万元,
商饮、服务业收入44万元。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1941年成立私塾。1945年成立修家小学,学生20余人。1949年,有教师
3人,学生60余人。1978年对校舍进行改建,新建校舍27间,教职员工9人,学生100
余人。1991年增设了幼儿班,教师2人。随着计划生育的深入开展,学龄儿童人数逐
年下降。1998年,三年级以上学生到瓦罐窑小学就读。到2002年,由原籍考入大中专
院校者160人。
修家村的大秧歌闻名海阳西部,秧歌队从正月初三外出演出,一直到正月十
五才能返回。
1958年前后,修家京剧盛行。春节期间,曾多年被泊子、东山、杏家庄、齐
格庄等村聘请演出。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粮食100公斤左右,只能半年糠菜半年粮,常年
讨饭的有5户10余人。解放后,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75年,全村收入26万元。
2002年,全村人均存款2800元,有各种运输车辆112辆,摩托车45辆,电话160部,彩
电385台,电冰箱21台,洗衣机3台。
村庄建设建国前,村内街道不整,破烂不堪,村民住房以草房为主,人均居住面
积不足7平方米。1976年以来,村统一规划了新房区,对影响交通的建筑物进行了拆
迁,村内规划了一纵、两横三条大道,适应了机械化运输的需要。2002年,全村人均
住房22平方米。
集体福利1971年,成立了合作医疗站,村民平常用药报销50%,病重住院报销6
0%。后因资金不足,下放给个人经营。1979年,村购买了发电设备,自发电,供村
民照明。1981年,购进26寸彩色电视机1台,每晚播放,供村民观看。1982年,用上
电网供电。1995年,集体出部分资金,村民自筹部分资金,安装了闭路电视。1999年
,在上级部门的扶持下,群众自筹部分资金,对电网进行了改造。

组织建设

中共基层组织建设1942年,韩敬亭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本村第一名党员。同年
成立党支部,韩敬亭任党支部书记。在党支部领导下,村里成立了2个互助组,并先
后开展了反奸、反特、反恶霸斗争,组织子弟兵团13人、支前民工60人、牲口60头、
馒头450公斤,支援讨伐赵保原战斗。1949年党员身份公开,全村有党员38名。2002
年,全村有党小组8个,党员78名。曾担任村党支部书记的有韩敬亭、修虎、于德兴
、隋澎、于云宝、于新军、于世连、于世珍、韩玉禄。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1944年10月设村政府。1958年,改称大队管理委员会。1968年
6月,大队管理委员会改称大队革命委员会。1980年12月,复称大队管理委员会。19
84年,始称村民委员会,下设民政、调解、民兵、治安、妇女等组织。曾任村行政主
要负责人的有赵明玉、修虎、于德兴、张宣、于世光、修廷风、韩敬亭、于新军、许
志虎、韩敬兴、于世光、于世照、王泽、修风。2002年4月,修风当选为村委主任。

人物

人物简介张玉1945年8月,被胶东军区授予民兵模范称号。
修龙海1926年生,大学毕业,中共党员。1941年参加八路军。战争年代曾被评为
华东三级战斗英雄。1949年在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学习,毕业后曾任主治军医、卫生主
任、卫生科长、后勤部长等职。1971年任海军四○七医院院长。
许甫国1927年1月生。1945年7月,被胶东军区授予爆炸大王称号。
于莲华1938年7月生,中共党员。1965年毕业于南京航空学院,主要从事科技工
作。1992年任天津市电子仪表局教育中心高级工程师。其主持研制的200W短波单边带
电台收发信机,填补了国内空白,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重大科技成果奖、电子部优
质产品奖。参与编写的《军用电子设备机械电气装配通用技术要求》,获局科技成果
奖。发表论文5篇。多次被天津国防工办、二轻局评为先进工作者及优秀党员。
烈士名录张志于明斋王作新
于璞隋永竹修廷芝韩登步于杭
隋永松修瑞韩敬成于在成赵焕廷
于朴隋泽南隋津赵焕梓

撰稿:隋渡审稿:韩玉禄